第十五章 檀道濟若在,豈使胡馬至此(第5/5頁)

但功高震主的結局,很快就出現了。此戰之後的檀道濟,加封司空,當時就起了傳言,坊間有人造謠,說他是下一個司馬懿,意思就是他有篡權之心。而且劉宋皇室——彭城王劉義康常年與檀道濟不合,外加宋文帝劉義隆一直體弱,擔心萬一自己不行了,無人可節制檀道濟,所以對檀道濟的清算,也就順理成章了。如此局面,連檀道濟的夫人向氏也看得明白。公元436年,宋文帝劉義隆臥病,召駐守北方的檀道濟入朝,檀道濟的夫人向氏勸他不要去,認定這次“禍將至也”。檀道濟不聽,檀道濟到建康後,宋文帝病情好轉,對檀道濟還好言撫慰,極言朝廷對他的信任,然而就在檀道濟覲見完畢,準備離開的時候,詔書卻突然下來了,以檀道濟收羅叛賊,圖謀不軌為由,將檀道濟殺害,同時被害的,還有檀道濟的11個兒子,唯獨幸免的,是他的幼子檀扈。臨刑之前,檀道濟悲憤異常,將頭巾憤怒地摔在地上,聲嘶力竭地大喊:“你們這是在毀滅自己的萬裏長城啊。”事實證明,他最後的遺言,對於整個南朝而言,可謂一語成讖。當他的死訊傳到北方後,身在山西大同的北魏皇室彈冠相慶,紛紛說:“檀道濟一死,南方再也沒有可怕的人了。”14年後,殺害檀道濟的劉義隆興兵北伐,先前牛皮吹得震天響,說這次要“封狼居胥”,結果卻被北魏打得頭破血流,甚至一度被人家打到了建康城下。就在建康城頭上,劉義隆懊悔萬分,感嘆道:如果檀道濟在,怎麽會有這種事情啊。可問題是,有他在,檀道濟能活下來嗎?

檀道濟的死,對於整個南朝政權來說,打擊是沉重的,不僅是失去了一個能征善戰的將軍,更從此“天下冤之”。更遺憾的是,劉宋立國後的前20年,是著名的盛世“元嘉之治”,這時候的北方,長期陷入戰亂,經濟大幅度倒退,只要南朝任用能將,休養生息,統一是早晚的事情,後來的“元嘉北伐”,也說明了這一點,可惜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沒有檀道濟這樣的名將,統一北方也就是癡人說夢,北強南弱,南朝被動防禦的局面,也就這麽延續到了整個南北朝時代。至於擔心檀道濟篡權自立的劉宋王朝,最終也沒有逃脫大將篡權的宿命。宋文帝劉義隆沒死在權臣手裏,卻死在了親兒子劉駿手裏,劉駿包括他之後的幾代劉宋皇帝,一個比一個短命,也一個比一個殘忍好殺,最後激起了下面的激烈反抗,公元479年,大將蕭道成造反成功,再次改朝換代,這就是南朝的第二個朝代:南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