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東晉桓溫,『奸臣』的英雄人生(第5/6頁)

這段時期,也是東晉王朝士族階層的逆淘汰期,當時東晉的士族們,早期雖然與桓溫意見相左,但畢竟還有許多一心為國的名士。隨著時間的推移,東晉士族階層日益“草包化”,因為士族的官位是世襲的,上一代士族去世後,下一代錦衣玉食裏成長起來的士族,自然少了前輩的進取精神。而且這時候東晉“清談”流行,士族們崇尚坐而論道,誇誇其談,很少重視實際學問,整個士族階層素質的退化,讓桓溫的北伐夢想越來越難。

在第2次北伐遭到舉國反對後,桓溫整整沉寂了13年,到了公元369年,桓溫再次發動了北伐戰爭,這時候的他已經年近花甲,到了人生的晚期。這次出兵的規模,是桓溫歷次出征裏最大的,一共動用了5萬大軍,他從安徽當塗出兵,意圖攻打盤踞中原的鮮卑族前燕政權。這次行軍的路上,桓溫路過了金城,這是30年前他擔任瑯琊內史的地方,早年,他曾經在當地栽種柳樹,安撫難民,而今,那時候他種下的小樹苗,此時已經成為參天大樹。親歷時光無情的桓溫,面對此景潸然淚下,喃喃說道“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桓溫是不會任北伐的夢想隨時光蹉跎的,他發動進攻,東晉軍渡過淮河,進入中原境內。這時候老天爺也和他作對,本來桓溫想用水師運載糧食,用來解決先前幾次出現的糧草供應不足的問題,但是此時北方連續數月幹旱,運糧船隊根本到達不了前線。艱難困苦下,桓溫橫下一條心,發動了對前燕的猛攻,東晉軍隊如猛虎下山,一舉擊潰前燕的邊防部隊,殺到了山東金鄉。前燕的都城鄴城,已經在桓溫的眼皮底下了,和早期進軍關中一樣,此時節節勝利卻彈盡糧絕的桓溫,也同樣有兩個選擇,一是見好就收,班師回朝,這樣可以作為一次北伐勝利,鞏固他在東晉的地位。如果桓溫僅僅為了個人利益的話,深知戰場形勢的他,會這麽做的。他的部下希超也確實勸說他這麽做,但是他拒絕了,他已經過了沽名釣譽的年齡,他要的,是收復中原的夢想。這樣他就剩下另一個選擇,用最快的速度進攻鄴城。這時候前燕新敗,正是搖搖欲墜的時候,如果決死一搏,很可能會取得勝的,但是就像當年進軍關中一樣,這次桓溫又猶豫了,畢竟這又是一次風險很大的抉擇,結果桓溫選擇了持重。他先是在金鄉原地屯兵,觀望局勢,等待後援糧草到來。就在這個時候,前燕集結了5萬大軍,由名將慕容垂統帥猛攻過來。慕容垂是出了名的狡猾人物,他不和桓溫交鋒,反而繞道河南,斷掉了桓溫的退路,然後在桓溫撤退的路上發動進攻,將師老兵疲的桓溫打得大敗。這是桓溫在歷次戰爭中遭到的第一次慘敗,比他每一次北伐都慘,前幾次畢竟把部隊帶了回來,這一次卻全軍覆沒,他一生的榮耀、戰功,因為這次失敗,幾乎全賠光了。

第3次北伐的失敗,給年近花甲的桓溫,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早在第2次北伐的時候,他就有了“千斤大牛”的感慨,這一次,他的心態更不一樣了,而且因為這時期東晉士族的“草包化”,原先的好朋友相繼離開,他在整個士族階層裏越發孤獨,這都改變了他自己的觀念。早先,他是一個奮青,後來他成為一個為北伐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將軍,但當所有的夢想都成空之後,他自然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迷茫,奮鬥一生,到如今卻兩手空空。究竟是什麽原因呢?

關於桓溫的轉變,史料上普遍的說法,是當時他長期把持大權,因此生出了不臣之心。但是從桓溫本人的行為看,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已入暮年的他,在回顧自己的一生的時候,發現自己竟然兩手空空,就像史料裏記錄的一樣,他經常自言自語說“男人要麽流芳百世,要麽遺臭萬年”。細看這段話的意思:流芳百世,早先一直是桓溫的追求,可是3次北伐勞而無功,特別是由於東晉世家大族的阻撓而功虧一簣,最後一場失敗,更是斷送了他個人往日的戰功。這樣的局面下,流芳百世自然無從談起,至於遺臭萬年呢,自然是想篡立了。

桓溫開始這麽做了,促使他下定決心的,是當年在山東金鄉,曾經勸說他進兵的親信希超,桓溫先是廢掉了當時的東晉皇帝,立了晉簡安帝。這時候他雖然威名大減,但手裏有當時東晉最強大的軍隊,做這件事情也就很容易。但是後面的事情就不容易了,此時東晉世家大族當道,這是他奪權的障礙。桓溫先是把反對最激烈的殷、虞兩族殺掉,然後,他又駐兵在姑蘇,用來遙控京城。

就像他之前做的所有事情一樣,這一次他又猶豫了,既沒有直接廢掉東晉皇室,也沒有懸崖勒馬,究原因,還是因為他自己的觀念在作祟,他既想成就大業,同時也顧忌自己的名聲,不想背上叛賊的罵名,所以就算改朝換代,也是要取得世家大族支持的。公元372年,桓溫擁立的晉簡安帝病逝,這又給了桓溫篡權的好機會,次年春天,桓溫帶兵來到京城建康,當時坊間紛紛傳言,說桓溫要把整個士族全都殺光。其實桓溫沒有這麽殘暴,他要的只是世家大族對自己的認可,他可以殺掉殷、虞兩個家族,但是對於東晉士族中影響力最大的謝家和王家,還是讓其三分,畢竟這兩個家族在當時的東晉人脈太廣,一旦輕舉妄動,很可能招來整個東晉世家大族的打擊。所以桓溫到了建康後,找到了王家的名士王坦之以及謝家的名士謝安,意圖取得兩大家族的支持。謝安是個聰明人,比起王坦之面對桓溫的軍隊,嚇得臉都白了,謝安卻鎮定自若,他不卑不亢的態度得到了桓溫的敬重,在桓溫登基的問題上,謝安假裝支持,卻故意拖延,遲遲不為桓溫主持登基儀式。因為謝安得到消息,這時候的桓溫,已經病入膏肓了。公元373年八月,一代梟雄桓溫病故,到死,他都沒有完成最後一步篡位,流芳百世沒有做到,遺臭萬年也沒有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