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趙充國,昭宣中興第一將(第3/4頁)

貴為“後漢武帝時代”第一將星的趙充國,有一個素質遠遠超過了同時期諸多將領:境界。

這個境界,其實就是個很簡單的問題:打仗,是為了什麽?

封建時代,軍人大多數都是粗人,大多數人打仗,是為了立功,理想高一點的,為了能升官,再高點的,也就是封侯拜相。而趙充國卻是為數不多的一個異類,他打仗的目的,卻是為了不打。

比如在後來位高權重時期,每當漢朝邊境發生摩擦時,趙充國的反應都是一個:這場戰爭會不會擴大,打這一仗,對國家值不值。

所以在他的戎馬生涯裏,甚少有大規模殺戮的事情,基本都是只要對方主動投降,就優待俘虜。但一旦出手決定攻擊,就要重創對手的有生力量。在當年經營邊地的時候,他的方略同樣如此,不追求斬俘的數量,而是以安定邊關,促進民族融合為己任,對於歸鄉的匈奴部落,以及當地的羌族部落,都公正對待,理智處理各種民族糾紛,盡可能地化解民族矛盾。所以在他主持漢王朝軍事的那些年,漢王朝打仗不多,但戰果很豐碩,但凡戰爭,都一次性解決問題,打得敵人長時間不敢再來。昭宣中興的和平局面,就是由此而奠定。

而趙充國本人,也成了漢昭帝、漢宣帝兩任帝王在位時期的重要人物,而且比起諸多武將來,他不但會打仗,而且也會混官場,不管是何等政治人物當權,和他的關系往往鐵杆得很。比如一度權傾朝野的大將軍霍光,對他就極為倚重。尤其是在漢昭帝駕崩之後,朝廷局面撲朔迷離時,他“站對了隊伍”,堅決支持霍光,擁立劉詢為帝,這個抉擇也繼續給他帶來了好運。劉詢即位,即歷史上的漢宣帝,趙充國被封為營平侯,即使是後來霍光倒台後,趙充國地位依然穩固。而此時他的名字也令匈奴聞風喪膽。公元前72年,匈奴發動重兵攻打漢朝西域的重要屬國烏孫國,漢朝聞訊後,以趙充國統兵4萬出征,結果,匈奴人聞知是趙充國前來,立刻嚇得腳底抹油,拔馬溜之乎也。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威武,趙充國做到了。

而在進行抗匈戰爭的同時,趙充國還有另一個對手:羌人。

當時的羌人,是河西走廊地區的原住民,最早接受匈奴的統治,漢朝占有河西走廊後,羌族人起先臣服於漢朝,但羌族部落眾多,實力分散,又兼匈奴撤走後,其力量迅速膨脹,與漢朝的沖突也日益增多,而在屢次遭到漢朝軍事打擊後,匈奴也改變了策略,改成了策反羌族暴亂,以牽制漢王朝的政策。漢宣帝登基之後,羌族的叛亂日益增多,漸成漢朝這時期的大患。

但幸運的是,漢朝有趙充國。

在漢宣帝在位時期的公元前65年,羌族的叛亂已經很嚴重了。這時期的趙充國,已是告老多年了,無奈之下,漢宣帝再次將趙充國請回來問計。對河西羌族的情形,趙充國早就了然於胸,他詳細分析了當地的形勢,反對部分大臣提出的對羌族實行殘酷鎮壓的政策,提出應該“甄別”,即重點打擊其中蓄意叛亂的,對大部分的部落,應該遣使安撫。但漢朝派出安撫羌族的使臣,卻惹出了事情。公元前61年,漢使義渠安國政策失當,在河西當地濫殺無辜羌族,引發當地羌族大規模叛亂,幾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已經70歲高齡的趙充國主動請纓,要求到河西去收拾亂子,他采取了謹慎的政策,依然是“百聞不如一見”,縝密地偵察敵情,弄清楚羌族部落的內部情況,然後分化瓦解,制定了三步走策略。首先重點打擊其中叛亂最嚴重的丁零部落,然後對其他叛亂部落圍而不打,采取對峙政策,在當地修築堡壘,準備屯田長期堅守,他的穩妥,引起了漢宣帝的猜疑,急於解決問題的漢宣帝幾次下詔書申斥,但趙充國不為所動,反而屢次上書,陳述自己的方略,其中“攻敵易,攻心難”一句,昭示了其解決邊防問題的態度,在戰場上打敗對手容易,但真正要解決問題,卻還是要攻心。在他的堅持下,西漢帝國最終同意了他的平叛方略,一面在當地繼續進行分化招撫,一面經過調查,查清了先前侵擾漢地的,是其中的先零部落,隨後火速動兵,重創先零部落,以迅速解決戰鬥的方式,給周邊的羌族上了課。恩威並施的策略果然奏效了。隨後諸多羌族誠心歸附,向漢帝國投誠,之後直到西漢末年,河西羌族部落甚少與漢帝國發生沖突。

這正是趙充國的偉大之處,他也許讀書不多,但是知道一個最重要的道理:戰爭的目的是和平,而不是繼續制造仇恨,軍人的職責是保衛國家平安,而不是一味追求戰功。彌合民族之間的仇恨,比單純的廝殺要更有意義。終其一生,他都是這個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