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商鞅怎麽改變了秦國

戰國時代的變法不少,南北各諸侯國都搞得轟轟烈烈,但是其中公認最成功的,就是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的成功與偉大意義,各類史料上都闡述過很多次了,但是關於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許多人都籠統地總結為秦國國君的支持,商鞅個人的政策和決心,以及其卓越的行政能力。但對比真實的歷史,這些看法都略顯粗糙。為什麽商鞅變法取得了最大的成功,為什麽只有秦國的變法能夠保持恒久的強大,無論對於過去還是將來,這都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

放在當時的背景下,商鞅變法的整個經過,甚至可以被看做是一場童話般的奇跡。商鞅進入秦國以前,列國的變法運動已經轟轟烈烈地開展了起來,唯獨秦國還是一片安靜。有能力變法圖強,開創大業的青年才俊們,幾乎沒有一個人願意跨過函谷關,進入秦國這個神秘的國家。因為在所有人的眼裏,在秦國實現變法,幾乎是不可能的,秦國經濟條件落後貧窮,奴隸制貴族勢力強大,民風野蠻彪悍,在中原人眼裏,同屬華夏族的秦人,在當時卻是不開化的野蠻人,這樣的國家,自然沒有人敢涉足。但是商鞅敢,他勇敢地走了進來,最後雖然客死秦邦,但他的變法成功了,他締造了強大的秦國,成就了秦國橫掃六合、滅亡六國的輝煌,無論在生前還是身後,他的這段人生,都被看做一段不可思議的奇跡。

可是,商鞅為什麽能創造這樣的奇跡?

說起商鞅能夠創造奇跡的原因,第一條很簡單,他去的是秦國,宛如一張白紙的秦國。

當時的秦國,既窮又落後,比起中原諸國來,是一張一窮二白的白紙。這時期的秦國,雖然農耕經濟已經成為主要方式,但關中平原地廣人稀,有五分之三的土地還沒有被開發,秦國的農業生產水平,比起中原六國來差距很大。無論是經濟的發展程度,還是文明程度,都遠遠落後於中原國家。而在秦國內部,戰國早期的統治矛盾也異常尖銳,大批的奴隸開始成群抗暴,他們有的集體逃亡,有的嘯聚山林為盜。在封建化程度上,秦國也同樣落後得多,魯國早在公元前594年就實行了封建化的稅收政策——初畝稅,秦國到公元前408年,才由彼時在位的秦簡公推行了這個政策。比起中原諸國可以自上而下的實行變法改革,秦國的國君權力上卻有限得很,戰國早期秦國國君的廢立都由舊貴族操縱。這樣的局面下,要想實現改革,何其難?

但是也同樣是秦國的這些條件,讓他具備了改革成功的天然優勢。首先,秦國經濟落後,制度落後,帶來的結果就是他們沒有中原諸侯國那樣嚴密的奴隸制國家體系。秦國雖然在百裏奚時期就引進周朝的禮法,想成為文明國家,但是在國家政治體制的成熟度上,比起中原各國的舊有奴隸制框架,都要差得很遠。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改革,雖然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阻力,但是比起整個行政體制的阻撓,舊貴族個人的阻撓顯然是容易應付的。而秦國雖然生產組織機構松散,生產落後,但是秦國的經濟潛力卻是巨大的。關中平原土地富饒,只要能夠改革生產方式,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短時間內就可以實現秦國生產的迅速騰飛,立竿見影的改革效果,會使改革早期的障礙變得一馬平川。

秦國變法的另一個有利條件是他們的文化。在中原人眼裏,秦國人是不開化的“蠻夷”,因為是“蠻夷”,秦國的舊貴族,頭腦中條條框框的舊觀念要少得多。在這樣一個松散的舊體制上,推倒重來建立一個全新的國家體制,顯然要比在齊國這樣一個有悠久文化與歷史傳承的國家進行改革容易得多。比如齊國的改革家鄒忌,他之所以采取諷諫的方式推行自己的主張,並且所有的改革內容表面上都不涉及齊國國家行政體制的轉變,正是懾於這種根深蒂固的舊體制壓力。

秦國改革成功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力主改革的秦孝公本人。縱觀當時所有諸侯國的國君,幾乎找不到一個像秦孝公一樣,具有如此堅定改革決心的國君。他能夠給予改革者全力支持和毫無保留的信任,這是任何一個改革者在其他國家,都無法得到的。

這種毫無保留的支持,無可復制的信任,來自於秦孝公個人的性格,更來自他獨特的身世。

秦孝公的家世很特殊,他原本不是秦國王室的正統繼承人。他的家族是秦國王室宗族中較偏的一支,秦孝公的父親公子連,早年就因為主張改革,觸動了國內舊貴族的利益,被趕出國境。後來公子連不屈不撓,利用秦國發生政變的機會突然回國,在經過苦戰後奪取了國君之位。這次政變兇險萬狀,當時的守舊派已經部署了軍隊埋伏在邊境,準備隨時殺掉他,好在軍隊中支持他的軍官臨陣倒戈,這才鋌而走險奪權成功。公子連即秦國歷史上的秦獻公,他在位期間廢除了野蠻的殉葬制度,制定了五家一伍的保甲制度,並且開始初步推廣郡縣制,在全國設立了四個縣來試點。可惜他的運氣很不好,這時候的秦國,東面面臨魏國的威脅。此時魏國正處於魏文侯改革後最強大的時期,秦國在對魏國戰爭裏,連戰連敗,丟失了整個西河地區。改革時代的參與者們,大多沒有長遠眼光,對改革的看法一向都是功利的,秦獻公對外戰爭的失敗,也成為保守派質疑改革的理由。公元前362年,帶著壯志未酬的遺憾,秦獻公在憂憤中死去,21歲的兒子渠梁即位,就是後來締造了秦國變法的秦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