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清初『貳臣』的不同結局

清朝官修史書中,有一本極具特色的史書——《貳臣傳》,這是乾隆皇帝弘歷在位時,由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開始編纂的。書中的人物,都是在明清交際之際,曾先為明朝效力,後投降清朝的“貳臣”,編這樣的一本書,自然是為了弘揚封建社會的“忠君思想”,書中的人物,也就毫無例外地被列為了“叛徒”,畢竟投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清朝能夠以落後的文化、劣勢的人口,最終成功取明朝而代之,建立一個延續300多年的大帝國,所倚重的不僅僅是八旗軍的驍勇善戰,更因諸多明朝降臣鞍前馬後的出力。從皇太極盤踞遼東開始,清朝就一直重視對明朝人才的吸納,通過戰爭、收買等手段,不斷籠絡明朝的人才,尤其是知識分子。然而這些人怎麽也未想到,在清王朝根基已穩,國家強盛的“康乾盛世”時代,他們當年的行為,會用這樣一種方式,被牢牢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不過即使是編《貳臣傳》,乾隆皇帝也格外重視“甄別”,《貳臣傳》共收錄“叛徒”傳記120多人。這120人,又被劃分成了兩類,其中的甲類,是歸順之後為大清建國建立過功勛的人物,乙類,是歸順後毫無建樹,為統治者所不齒的人物。在成為叛徒之前,他們大多名聲在外,是受人敬仰的君子能臣,一念之間,生前身後之名就格外不同。

且挑出幾個典型的“貳臣”,看看他們成為叛徒的過程,究竟有哪些可憐、可悲、可恨、可嘆之處。

“貳臣”中的甲類人物裏,最戲劇性的,當屬洪承疇。

在成為清朝開國功臣之前,很長時間以來,洪承疇都被看做挽救明朝危局,匡扶大明社稷的希望。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人。出身當地一貧寒家庭,自小刻苦耐勞,勤學苦讀。萬歷年間高中進士,先任浙江提學,因他極善選人,一時名動官場,到崇禎年間,洪承疇已官升陜西參政。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陜西民亂四起,洪承疇自募兵馬,在陜西韓城擊退農民軍,因此一戰成名,從此後官運亨通,僅用兩年時間就官至三邊總督,此後他一直戰鬥在鎮壓明末農民起義的第一線。他曾與孫傳庭合兵,在陜西潼關將李自成打得全軍覆沒。崇禎曾評價說:“盧象升督東南,洪承疇督西北,天下必平。”可謂是明末政局中舉足輕重的力量。洪承疇從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開始剿殺農民軍,歷經近十年,被他先後平定的農民軍勢力有20多股,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領袖皆曾遭他重創,可謂對明朝盡心竭力。

洪承疇從“忠臣”到“貳臣”的人生轉折,發生在明朝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是年皇太極集中大軍攻打遼東重鎮錦州,洪承疇以督師身份率軍救援,雙方相持在錦州外圍的塔山、杏山一帶。面對清軍的強大攻勢,洪承疇主張步步為營,以守為攻,雙方相持近一年,清軍進軍不得。關鍵時刻,兵部尚書陳新甲向崇禎進言,懷疑洪承疇有“擁兵自重”嫌疑,崇禎多疑,數次發詔書催促洪承疇與清軍決戰。無奈之下,洪承疇只得主動出擊,卻被清軍斷絕糧道,以至13萬大軍全軍覆沒,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松錦之戰”。松錦之戰後,坊間傳言洪承疇已戰死,向來對功臣刻薄的崇禎帝也悲嘆不已,曾輟朝3日以示悼念,卻不料洪承疇竟然在兵敗後降清。明朝因邊關大帥之死而輟朝的事,之前只發生過一次,是明孝宗時為擊破蒙古的大英雄王越之死而輟朝,當時只是一日,這次更加隆重,卻未料“被烈士”之人卻成了“叛徒”。

有關洪承疇的叛變,歷史上流傳的說法是,本來洪承疇意圖絕食,但皇太極親自接見,噓寒問暖,終感動了原本打算殺身成仁的洪承疇。另有比較“懸乎”的說法是,皇太極派自己的寵妃莊妃勾引洪承疇,終把洪承疇拉下了水。兩種說法,皆未得到確切證實。而另一個事實是:洪承疇鎮壓農民軍時,就常遭崇禎寵臣楊嗣昌刁難,後來的松錦大戰,與其說敗北於清軍,不如說是被崇禎皇帝的瞎指揮坑死。明朝遺民王邦稷對此評價說:“(洪承疇)非不忠,乃心死也。”

招降“心死”的洪承疇,不但明朝方面一片嘩然,連清朝內部也反對聲連連。皇太極卻說:“洪承疇乃我進中原之向導也。”雖如此,皇太極在世時,洪承疇只得到一閑職,並未被重用。他真正大展拳腳,是在皇太極病逝,多爾袞成攝政王後。多爾袞對洪承疇分外倚重,“引以為師”。明朝滅亡後,正是洪承疇向多爾袞建議,將境內15歲以上男丁盡皆編入部隊,集中20萬大軍入京。清軍趕走李自成,奪取北京後,也是洪承疇提出出榜安民,嚴肅軍紀,同時主動出面,大力招降前明漢族官員,使清王朝很快在北方站穩腳跟。同時,“替崇禎復仇”的口號也是洪承疇提出,此舉甚至將南明諸臣也騙了過去,一心以為清朝是來助南明剿滅流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