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天津條約(三)(第3/3頁)

鹹豐八年五月初一早上8點,英法聯軍派出兩名軍官前往大沽炮台,向譚廷襄已經僧格林沁遞交最後最後通牒,限清軍兩小時內交出炮台,譚廷襄不予理會,堅信己方“兵勇之氣甚壯,內河火攻等具,亦已籌備”,決心與英法決戰。譚廷襄的自信,除了僧格林沁早有準備的防守之外,還與大沽口的地理形勢有關。大沽口外有一道攔江沙,英法的大型艦船根本無法通過,而能夠通過的小型船只,又何能抵擋4個炮台的強大炮火呢?

譚廷襄根本不知道,英法聯軍此次前來共有26艘船艦,其中有近20艘小型蒸汽炮艇,完全是為實施大沽口的內河作戰,而專門準備的。10點剛過,英法軍隊立即進攻。英國炮艇納姆羅號和法國炮艇龍騎兵號,向南岸攻擊;英國鸕鶿號和法國霰彈號等炮艇,向北岸攻擊。清軍頑強應戰,但雙方的火炮差距,在實戰中高下立見。

譚廷襄在奏折中稱:我方“萬斤之炮,轟擊其船板,只留下一兩個孔。而北炮台三合土頂被轟揭去,南炮台塌卸小半,炮墻無不碎裂,我之大炮不及其勁捷,船炮兩面齊放,不能躲避”。炮戰僅一個多小時,北炮台被聯軍炮火摧毀,南炮台雖然未失手,但已經無力阻擋兩國聯軍進入白河口。英法兩軍進而攻擊天津城,幸被僧格林沁拼死擋住,兩國軍隊阻於天津城下,如此方才沒有全然丟了僧格林沁在中原打出來的赫赫威名。

一時間京畿震動,道光年間舊事又要重現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