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夏季攻勢(第3/3頁)

蘇聯人決心先下手為強,目標是斯大林格勒東南的庫裏卡的華軍突出部。庫裏卡作為斯大林格勒連接蘇聯內地的鐵路樞紐,被中國人形象地稱為“東方大門”。自裏海及烏拉爾河畔的各處陣地被華軍占領以來,一直是兩軍爭奪的焦點。以庫裏卡為中心的突出部,目前主要由中國第26軍防禦。這是第18集團軍編成內最大的一個軍,擁有7個師。

按照蘇聯方面的計劃,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指揮官戈沃羅夫上將)將從北面,沃爾霍夫方面軍(指揮官梅列茨科夫大將)從西面,對該突出部實施向心突擊。

為實施此次戰役,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將調用第67集團軍,由空軍第13集團軍配合;沃爾霍夫方面軍調用第8集團軍,由空軍第14集團軍配合。紅軍參戰兵力總計25.33萬人,坦克370輛。

對前線蘇軍而言,占領庫裏卡,殲滅中國第26軍的前景無疑具有很大吸引力。但斯大林本人對此興趣不大,強調戰役的重點並非奪取地盤,而是盡量多消滅有生力量。鑒於庫裏卡的重要性,華軍必定會派出大量增援,屆時蘇軍應以密集炮火和空襲予以大量殺傷。

事實上,北線華軍此前由於得到的補充兵員較少,攻擊力不足,只能憑借充足的彈藥,以火力殺傷當面的蘇軍士兵。為此,華軍經常發動佯攻,引誘蘇聯士兵離開掩蔽部進入戰壕,然後再用大炮把他們轟掉。這種戰術被稱為“磨面機”。但花招用多了,也產生了副作用:蘇軍將大量士兵撤出一線,只留下少數屏護隊。同時修建了密集的交通網,保證部隊可以及時進入戰線。

1944年7月22日淩晨,震天的1943年,部署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蘇軍280毫米口徑炮火和漫天蓋地的機群打破了寧靜。除了轟炸和炮擊,華軍還實施了列車重炮轟擊。

華軍長達150分鐘的兇猛炮擊,僅第空軍13集團軍和陸軍第2戰鬥航空軍就出動了540個架次。暴風般的炮火掃蕩了蘇軍防禦前沿,將戰壕“燙”平!最初幾分鐘內,有的蘇軍步兵團就被炸死大半,有的團只有5至6人殘存;蘇軍第1步兵師23團幾乎被炮火殲滅!

炮擊剛剛停止,從濃煙和沼澤中湧出了密集的華軍步兵。但蘇軍並沒有沉寂,殘存的一線士兵進行了頑強抵抗。通過便利的交通網,他們很快就得到了其他地段和第18集團軍預備隊的支援:第58步兵師,第28坦克殲擊師,第126步兵師,在戰車配合下,及時加強了蘇軍防禦。僅華軍第67集團軍當面,蘇軍就增加到7個師。中國方面也不斷增兵,大量中國援軍的抵達,使戰鬥變得空前激烈。

血腥的戰鬥無法深入縱深,陷入一米一米的纏鬥。但華軍也不急於阻斷蘇軍的增援路線,而是把他們放入戰線,置於兇猛的炮擊之下。

從7月29日起,華軍開始采取新的殺傷模式,以龐大的空軍,包括大量遠程飛機,對蘇軍縱深實施密集的空中打擊。用梅列茨科夫的話說,中國飛機幾乎“不限制汽油用量並慷慨地供應炸彈”。華軍第一次空襲就動用了733架飛機,以後各次也有600—750架參加。從庫裏卡和烏裏揚諾夫斯克至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之間的交通線均在襲擊之列。空襲一直持續到8月12日。

在地面,華軍繼續尋找蘇軍的弱點。8月11日,第8集團軍集中5個師和2個重型坦克團(總計30輛“白虎”坦克)的重兵,企圖從德國志願軍第5山地師手中奪取一個很小的橋頭堡。依靠壓倒優勢,華軍眼看就要獲得勝利,卻遭到德國志願軍第132步兵師的反擊和重炮猛轟,險些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