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德國和日本的共同難題(第2/3頁)

“記得那是在與英國‘噴火’式戰鬥機進行了一場混戰後,我們正在準備著陸。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支閃閃發光的轟炸機‘艦隊’,那種型號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他們在正午的陽光下浩浩蕩蕩地從我們頭頂飛過。當時我們的戰機燃油和彈藥都已經不足,所以沒有進行攔截。但我很快就有了近距離觀察這些巨大的‘鳥兒’的機會。”

“我們將從非洲撤出來的各支部隊重新集結在西西裏,整編為作戰編制。戰鬥機司令部那時發下了一批小冊子,都是描述一個內容:‘如何攻擊四引擎轟炸機的密集編隊。’”

“那時我們還沒有發現對付敵人轟炸機群的最好攻擊方法,但已經建立起了一些基本原則。包括:

盡力打散對方編隊,落單的轟炸機更容易對付;

如果你能準確帶領你的戰鬥機部隊對對方來一個正面突擊,使之正好能突入轟炸機編隊的內部,那你就一定能打散它的編隊;

盡力保持戰鬥機的密集編隊,在到達極近距離前不能開火。但一旦到了開火距離,就要像我們常說的那樣‘從每個孔裏噴出火蛇’,發揚最大限度的火力密度。”

“當時美國的第12航空隊布置在北非,正在通過不間斷的轟炸來削弱西西裏的防禦力量。1943年6月25日,我們的雷達站發現了一個敵軍的轟炸機編隊正在從地中海上空向我們接近,大約在撒丁島和西西裏之間,他們的目標很可能是那不勒斯。這裏我還要解釋一下,在不列顛之戰後,我們已經意識到了電子設備、特別是雷達方面的不足,從而在以後的一段時間裏大力在這方面進行了研究和改進工作。所以1943年時的情況已經和1940年時大不相同了。”

“按照我們一直在操練的新戰術,我把手裏的戰鬥機分成了兩個編隊,一共有120架戰鬥機,但他們中沒有人參加過與四引擎轟炸機群的戰鬥。當我們接到起飛命令後,又傳來了進一步的更正消息:敵人沒有按照預想的那樣去攻擊那不勒斯港,而是轟炸了墨西拿和意大利本土之間的航運線。所以它們已經開始向北非基地返航,而且飛行高度很低,很快就消失在雷達屏幕上。我帶領著大約100架飛機飛往撒丁尼亞與西西裏之間,但就在快要接近敵機群時,得知了敵人已經從雷達上消失的信息。我知道這意味著敵人正在接近海平面的高度飛行,但由於海面上的薄霧,目視搜索變得非常困難。就在我考慮到油料已經快要不足、從而下令返航的時候,敵機編隊突然出現在我們下方。這些‘空中堡壘’散得非常開,就在海面上幾碼的地方飛行。編隊是如此之大,以至於你很難從它的一端望到另一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作過攻擊貼海面飛行機群的訓練,所以發動一場得到良好協調戰鬥的機會為零。結果極為糟糕,整個德國戰鬥機編隊亂成一片,連一架戰果也沒有取得。許多飛行員丟失了方向,要靠雷達引導才能返回基地,而油料的不足又加劇了他們的困難。我們一共損失了6架戰鬥機。”“當天晚上我們從空軍部那裏接到了德國高層戰鬥指揮人員給前線戰士的典型命令:他們要求把每一個參加這場戰鬥的飛行員,不管他來自哪個部隊,全部送上軍事法庭,罪名是在敵人面前表現懦弱。只有當所有的部隊指揮官都要求把自己先送上法庭後,這場荒謬的鬧劇才算不了了之。”

“但無論如何,這場戰鬥都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教訓。我們開始了進一步的嚴格培訓,不斷練習著過去我們所學到的一切。同時,德國本土的另一些部隊也在不斷探索著對付轟炸機群的方法。有一支部隊的指揮官在一次戰鬥中成功地使用1000磅炸彈炸散了敵機編隊。隨之其他部隊也開始了相同的訓練,但誰也沒有能重復這個勝利方法。這種戰術要求一些飛機各自攜帶一枚配有定時引信的1000磅炸彈,爬升到轟炸機編隊的上方,但精確估算高度差以確保炸彈剛好起作用卻成了大問題。在我的記憶中,只有一個成功執行此類攻擊的戰例。”

“我們的另一種新武器相對要成功得多。那是一種象陸軍所使用的火箭筒似的武器,可以懸掛在‘梅塞施米特’Me109戰鬥機或者‘福克?沃爾夫’Fw190戰鬥機的機翼或者機身下。這種210毫米火箭彈的精度不高,彈道簡直令人難以捉摸。為了在1000米的距離上命中對手,你必須在目標編隊上方約150米處的高度開火。然而,如果我們成功地讓火箭彈載機爬升到了正確的高度並接近到距敵機編隊1000米距離的話,火箭彈的爆炸通常能打散‘空中堡壘’或者‘解放者’式轟炸機的編隊。象上面提到的一樣,落單的轟炸機通常是一個更為容易得手的目標。但除了精度以外,這種武器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它的重量和氣動外形嚴重影響了單引擎戰鬥機的爬升率,結果就是要等火箭彈載機到達正確的高度,這非得有極好的耐心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