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讓炮彈飛(第3/3頁)

支撐拱頂天花板的一根大柱斷裂了,數以噸計的石塊嘩啦一聲坍了下來,壓死了八十八人,內中有六十九個婦女,三個兒童;另有六十八人受了重傷。4月2日,星期二,舉行了大規模葬禮,許多法國政府高級官員都參加了。當時德國總參謀長魯登道夫為此曾專門下令巴黎大炮在那天下午保持沉默,但威廉二世卻興高采烈地乘汽車駛往聖戈班“巴黎大炮”的發射陣地,親自向炮手們祝賀。

在發射五十發到七十五發炮彈後,“巴黎大炮”用舊了的炮筒就得拆下來被運到克虜伯廠,把炮口口徑擴大到九點一五英才。這種安排使火線上每次只能有一門大炮。在三十九天內發射了一百八十發炮彈後,大炮就得轉移到另一個地區,在那裏再恢復對巴黎的炮擊。

“巴黎大炮”一共向巴黎發射了約三百七十發炮彈。在1917年發生過“失敗主義”的反抗之後,法國人對於動搖軍民士氣的危險深為警惕。工人機動小組奔赴每一發炮彈爆炸的地點,運走碎片,重新鋪築街道。為了抹去德國任意射擊所造成的一切可能的傷痕,精明的法國人把損毀的公共建築物總是修復成它們以前的樣子,軍事設施則從未被擊中過。所以德國人想用“巴黎大炮”打擊法軍士氣的目的最終落了空。

但在二十年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在德國工程技術人員的努力下,世界上最大的火炮——“多拉”大炮在德國悄然問世。

“多拉”大炮是一種超射程火炮,是希特勒上台後就開始秘密研制的超巨型火炮,在設計計劃當中,這種超級火炮主要用來對付馬奇諾防線和直布羅陀要塞的防禦工事。

馬奇諾防線全長351千米,約由5600座永備工事組成。工事極為堅固,其掩蔽部頂蓋與墻壁厚達3.5米。即使有像“大貝爾塔”炮那樣420毫米口徑火炮的炮彈直接命中,也難以造成防線內部人員的傷亡與裝備的損壞。德軍從馬奇諾防線出現一開始,就處心積慮的想要打破它,因此才有了“多拉”大炮,因為只有用最強勁的火力才能打破這道堅固的防線,才能有效的降低德軍的傷亡。

“多拉”大炮除了在身管長度和射程不如“巴黎大炮”外,在許多方面都堪稱世界之最:全炮約長43米、寬7米、高12米、重1350噸,幾乎是“巴黎大炮”的兩倍。炮彈也大得驚人,其中高爆彈重4.81噸,內裝700公斤炸藥。另一種用於破壞混凝土掩蔽部的穿甲彈則重達7.1噸,內裝250公斤炸藥。它的威力足以在最大射程處擊穿1000毫米厚的裝甲鋼板或7000毫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墻。

“多拉”大炮作為德軍最高統帥部的王牌,由一名陸軍少將擔任總指揮。射擊時則由一名上校具體指揮。直接操作每門大炮的士兵多達1400多名,加上兩個擔任防空任務的高炮團、警衛人員、維修保養人員,共需4000多人。

除了這種可以移動的鐵道炮,“多拉”大炮還有要塞炮。單裝的800毫米“多拉”要塞炮塔直徑60米,高12米,分內外兩層。內層是一個安裝在傳統炮座上的多邊形旋轉炮塔(類似艦炮塔,但仰角在55度以上),其正面裝甲厚1500毫米,頂、側、後部厚500毫米。外層是一個安裝在環形軌道上的可旋轉鑄鋼罩(類似史上德國要塞炮塔的鋼精混凝土罩),其周圍和頂部厚度為2米。外鋼罩的旋轉用於改變內炮塔的射界;內炮塔做精確瞄準。這樣炮彈擊中外鋼罩不會導致內炮塔卡住。由於外鋼罩與環形鋼軌的公差很大,自身也不會卡住。該型要塞炮塔既可做360度全向射擊,又擁有足夠強的抗沖擊可靠性。

和鐵道炮不同的是,“多拉”要塞炮配置3種彈藥,7100公斤的穿甲彈、射程37千米,4800公斤的半穿甲高爆彈、射程48千米,3000公斤的減裝高爆彈、射程64千米。使用這種炮彈,間距54公裏的炮塔群就可以相互支援(德國本土海域要塞炮群之間的最大間隔為54公裏,最小間隔47公裏)。

“多拉”要塞炮除了布置在德國本土,赫爾戈蘭島的要塞炮群有3座800毫米44倍徑炮塔,此外烏爾斯楚普要塞炮群也有3座800毫米44倍徑炮塔,其余的都是鐵道炮。在對法國開戰之前,它們便被悄悄的運到了前線,並做好了戰鬥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