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風洞會議(第2/3頁)

“在提到這個問題時,大家很可能會認為,我說的這個頂級人才的培養,是指傑出的人才。這其實沒有錯。但我說的,不是一般的人才培養問題,而是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

“講到這裏,我想你們大家已經能夠看得出來,我這兩個憂慮的核心,都是關於創新的。”

“那麽,究竟什麽是創新?按我的理解說,‘創新’可以理解為‘創造’,也就是首創前所未有的事物;也可以理解為‘革新’,即漸進性的改進。大家好說,按照我的說法,我所指的‘創新’,是創造而不是革新。”

“但是,是不是真正的創新,就看是不是敢於研究別人沒有研究過的科學前沿問題,而不是別人已經說過的東西我們知道,沒有說過的東西,我們就不知道。”

“我一直認為,如何對待‘創造’和‘革新’,關系到我們能否獲得真正的創新。在我看來,相對於‘創造’,‘革新’較易實行,風險小,也便於管理,廣受一線科研人員和科技管理人員的歡迎。但如果對‘創造’活動采用同樣的方法管理,將使其處境艱難。”

“革新很重要,大多數人要做革新,但是,不能讓革新代替創造,也不能讓革新消滅了創造。”

“我在這裏現身說法的提到這些問題,是因為我有親身的經歷:我曾經有一個全新的研究思路,去申請科研經費,但一看項目申請表,卻發現根本沒法填,因為探索性的工作結果難料,哪能定死什麽時間用什麽具體方法去完成呢?還有每個研究階段要用多少經費?後來幸運的是,國家科學院決定資助我20萬銀元,手續只是簽了個協議。正是因為這樣一筆資助,才有了今天的這座了不起的風洞。”

“而現在,我關心的問題是,我這樣的老人行,能夠從國家科學院、科學基金甚至科學部乃至財政部得到研究經費,可那些默默無聞的年輕人行嗎?”

“今天在座的就有財政部總長本人。”王鴻聲看了楊朔銘一眼,繼續說道,“我今天跟你們大家說這個事情,是希望你們好好研究下,怎麽才能更好地支持創造。科研管理部門不能用管革新的方法管創造。”王鴻聲直言不諱的說道:“我的感悟是:我們應該耕耘更利於‘創造’而不僅僅是‘革新’的土壤。”

“您的講義,會後能不能給我一份?”楊朔銘笑著點了點頭,說道。

“早給你準備好了。”王鴻聲笑道,楊朔銘轉頭看了曦雪一眼,曦雪起身快步來到王鴻聲面前,接過老人遞來的講義,回到了楊朔銘的身邊。

在王鴻聲講課的時候,“課堂”上一直很安靜。而在到了討論環節的時候,氣氛便變得熱烈起來。“王老先生的講話發人深省。我想讓北大的新班子也學習學習。北大要辦出特色,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大學‘千校一面’的局面要改變。”北京大學原校長蔡元培說道。

“大學為什麽會‘千校一面’,根本原因是評價機制有問題。現在的大學排名,大多強調被國際檢索的論文的數量和期刊的影響因子等表觀的、量化的指標。其實我們這些東西的總量已經排在世界前列,但實際創新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依然有較大差距。”王鴻聲說道“博士生沒有兩篇文章就不能畢業,搞得他們什麽能發文章他們做什麽,成了國外學界看不起的Paper Machine(文章機器)。這個可是大大害人的。”

曦雪注意到,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說到這裏時,又有些激動起來。

“我認為,在對科研人員或者研究單位進行評價時,應該看他們有沒有創新的思路,對相關學科的發展有多大的帶動,對滿足社會的需求有何種推動;看他們在研究工作中培養了多少年輕人;還要看他們跟相關單位的合作如何,對合作單位的發展有哪些貢獻。”

傅晶接著王鴻聲的話說道:“我覺得,要提高創造能力,還需要三方面的努力,缺一不可:一個是科學家自己怎麽做;一個是管理部門怎麽支持;第三是評價體系怎麽跟上去。”

“看樣子,這‘科學基金’也需要進行改革了。”楊朔銘說道。

“咱們國內的科學基金,秉承的是‘依靠專家,發揚民主,擇優支持,公正合理’的原則。考慮到申請項目過程中,有些新思想一開始不容易被評委們接受,我們的基金管理委員會還設立了‘非共識項目’,支持探索性較強、風險性較大的創新研究,這個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的。”傅晶說道,“比如,國家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梅林的項目一開始評審沒有通過,基金委按照非共識項目給予了一定支持,後來越做越好,聽說他因此還找到了通古斯大爆炸的可能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