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超戰艦”和“九段作戰”(第2/3頁)

由藤本喜久雄提出的“超戰艦”技術規格為標準排水量5萬噸,滿載排水量6萬噸,長290米,寬38米,吃水9.8米。武備為12門20英寸主炮,安裝在艦首的三座四聯裝炮塔內,仿照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排列為金字塔形。此外還裝備16門155毫米副炮,全部安裝在雙聯炮塔內,8至11門127毫米高炮,高射機槍若幹,可以進行俯沖轟炸的水上飛機12架,彈射器3座。舷側裝甲厚度為16英寸,裝甲甲板厚度為11英寸。“超戰艦”將安裝總功率為14萬匹馬力的蒸汽輪機,航速30節左右,載油6000噸。

“超戰艦”所需的20英寸口徑艦炮大大超過了日本現在的兵工技術水平。1916年,海軍吳工廠就曾經試制了1門“三六厘”(實際口徑為480毫米)艦炮,但是由於煉鋼、澆鑄等技術不過關,炮身存在細小裂紋和砂眼。這門炮在倉橋島龜首射擊場進行射擊實驗時,在第九次發射中炸裂。後來日本技術人員將口徑改小,試作了一門460毫米炮,在減少裝藥的情況下勉強試射成功。1927年,吳海軍工廠在試制長身管(52.5倍徑)的410毫米艦炮時也面臨技術難關,不得不在制作出炮身粗材後草草放棄。前車之鑒在此,擔任艦炮設計的艦政本部第1部負責人不得不指出生產20英寸艦炮所面臨的技術風險。

1934年7月5日,江崎巖吉提出了修正後的“超戰艦”設計方案:排水量67000噸,裝備9門460毫米炮,安裝在三座三聯裝炮塔內,全部集中在艦首;4座155毫米三聯副炮塔,4座雙聯裝127毫米高炮;6軸,20萬馬力,航速31節至33節,18節時續航力1萬海裏。該設計的核心思想是以2艘超戰艦和2艘新造的航空母艦為核心,以33節到34節的高速截擊美國航空母艦作戰群。此外,還有4軸、最高航速28節的第二方案。

但是1934年發生的“友鶴事件”和“第四艦隊事件”使“超戰艦”的設計工作被迫終止,並進行重新檢討。“造船鬼才”藤本喜久雄和江崎巖吉的方案被否決,福田啟二大佐接任了“超戰艦”的設計,日本造船界的元老級人物平賀讓擔任技術指導。此時,以航空本部部長山本五十六少將為代表的“航空派”已經敏銳地看出了航空母艦在未來海戰中的巨大優勢,因此反對建造兩艘無用的巨型戰艦,但是以軍令部總長伏見宮博親王、海軍大臣大角岑生和艦政本部部長中村良三為首的死忠的“戰艦黨”,否定了“艦隊航空化”的主張,無論如何也要建造巨艦,以作為“帝國海軍精神的象征”。

1934年10月,軍令部將江崎設計方案打回艦政本部,提出將航速提高至35節左右,同時增加舷側防禦。設計負責者以“技術上不可能”為由將軍令部的意見頂了回去。軍令部遂再度對超戰艦要目加以修改,認為新戰艦在未來的作戰使命主要是參加敵航母艦隊的追擊戰,與戰列艦隊展開水上打擊戰,因此有必要改善設計條件,將一座主炮塔移至艦尾。最後在1934年12月1日以“A-140”的計劃代號正式命令艦政本部開始設計工作。“超戰艦”就此納入日本海軍的艦船建造計劃。這就是後來的“大和”級戰列艦。

而對於“超戰艦”的設計,藤本喜久雄還有一個“私人設計案”,在這個方案中,超戰艦的排水量放大到了72000噸,全長320米,主炮為12門,以四聯裝的方式安裝在艦首的三座主炮塔裏,艦型和“納爾遜”級類似。由於炮塔尺寸和重量過大,這個方案沒有能夠被提交給艦政本部討論。

剛才藤本喜久雄手中拿著的被平賀讓奪去的那張圖紙,就是“藤本私人案”的設計簡圖。這可以說是藤本喜久雄“鬼才生涯”的絕筆。

藤本喜久雄呆呆地看著平賀讓將圖紙交給了一位工作人員裝入档案袋,他掏出手帕,擦了擦眼角的淚水,慢慢的恢復了平靜。

很快,工作人員便將房間裏的圖紙和資料收拾整理得差不多了,平賀讓正打算離開,一位工作人員走了過來,將一幅鉛筆畫交給了平賀讓。而藤本喜久雄的目光,也跟著落到了那張畫上。

這幅畫上,是用粗細不同的鉛筆仔細的勾畫出的一艘威武的戰列艦,這艘戰列艦擁有巨大的塔式艦橋和煙囪,在艦首處,有三座巨大的呈金字塔排列的四聯裝炮塔,此時這些巨型炮塔的四聯裝主炮分別揚起了兩根炮管,呈45度角向著天空猛烈開火,炮口噴出長長的火焰,夾帶著濃濃的黑煙。在這艘巨型戰列艦的周圍,還有幾艘巡洋艦和驅逐艦,而在艦隊的上空,竟然還畫有幾架飛機。

“這是你畫的?”平賀讓立刻便認出了這是那艘“藤本版超戰艦”,不由得又是一聲冷笑。

藤本喜久雄有些木然地點了點頭。

平賀讓又看了看這張想象圖,他看著藤本喜久雄那滿是血絲的眼睛和鬢邊有些花白的頭發,面無表情的將手中的畫交給了藤本喜久雄,轉身走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