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超戰艦”和“九段作戰”

調查委員會調查的結果是,日本海軍新造艦艇中大量使用了電氣焊接,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此外,第四艦隊遭遇的巨浪是以前沒有遇到過的。一般來說,波高與波長之比達到二十分之一,就被認為是少見的巨浪了,而根據第四艦隊各艦的描述,遭遇第二號台風時的波高與波長之比達到了十分之一,海況之惡劣遠遠超過了各艦的設計強度所能應付的水平。

“第四艦隊事件”後,日本海軍對其全部戰艦進行了第二次大改裝,主要內容是增加強度,此外在小型艦艇上又撤除了一部分武備,以增大穩性。這次事件之後新造和改造的日本軍艦在穩性和結構強度上有很大改善,惡劣海況下的復原性也大大提高。

此外,“第四艦隊事件”暴露了日本在太平洋氣象和台風研究上的缺陷。此後,日本在西太平洋各島上設立了許多氣象觀測站,並派出氣象觀測船,以了解台風構造,掌握應對知識。“第四艦隊事件”刺激了後來日本氣象學的發展,也算是不幸當中的收獲了。

“第四艦隊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令日本海軍失去了對焊接技術的信賴。思想保守的造船專家平賀讓博士所在的保守派在事件之後得勢,把持了艦政本部造艦部,平賀讓下令在新造艦艇上一律取消電焊,代之以傳統的鉚接。平賀讓一直對新技術似乎有著特殊的不信任,在他領導之下日本的軍艦設計日漸趨於保守。

在得知了平賀讓的做法後,藤本喜久雄感到怒不可遏,他憤怒的指出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在造艦技術上是一種倒退,將使日本海軍在今後拉大同美英海軍的技術差距。但此時的他因為這兩次事故,已經被撤銷了一切職務,再也沒有力量對艦政本部施加影響了。

看到平賀讓決意一意孤行,藤本喜久雄知道再說無用,他嘆息了一聲,不再說話,而是默默地看著工作人員收拾他的圖紙和資料。

陣陣微風從窗外吹了進來,一張設計簡圖從桌面上飄起,在微風的吹動下,竟然飄落到了藤本喜久雄的腳邊,藤本喜久雄俯身將圖紙撿了起來,當他的目光落在圖紙上那熟悉的線圖時,竟然禁不住熱淚盈眶。

這張圖紙的標注處,赫然寫著“超戰艦”的醒目字樣。

平賀讓上前從藤本喜久雄手中一把奪下了圖紙,當他看到圖紙上面繪制的那艘擁有呈金字塔形排列的四聯裝主炮的巨型戰列艦時,不由得輕蔑的冷笑了一聲。

這張圖上畫的,是藤本喜久雄設計的已經被否決了的日本“超戰艦”設計圖。

日本海軍在“未來作戰”的構想中,曾經設想建造一級搭載510毫米主炮的“超戰艦”,作為對美海上決戰的主力奇襲力量。這一構想最初發端於1930年,至1933年時,日本海軍艦政本部已經有“建造艦寬超過巴拿馬運河船閘”的巨型戰列艦的構想。1933年10月21日,海軍軍令部參謀石川信吾中佐發表了《次期軍備對策之拙見》一文,認為“當年‘無畏艦’誕生,令當時現存戰列艦一夜之間全部過時。如今在兵力僅為美國七成的情況下,如果能夠建造威力淩駕於所有現存戰列艦之上的巨大戰艦,將令美日海軍力量對比向對日本有利的一方傾斜。蓋因巨型戰艦將超過巴拿馬運河的通過能力,美國如要建造同類戰艦以進行海軍軍備競賽,就必須建造足夠配置給兩洋的艦艇數量,將給美國帶來無法忍耐的巨大經濟負擔。”1933年底,石川信吾便委托艦政本部設計師藤本喜久雄的心腹江崎巖吉造船中佐核算了巨型戰艦的主要參數:排水量50000噸,航速30節以上,主炮為9門左右的20英寸炮,防禦能力為在2萬米到3.8萬米的距離內可以防禦現有的16英寸炮彈,此外在命中10發左右的500公斤彈頭魚雷後仍可保證安全。根據估算,這級“超戰艦”的威力將比日本海軍現有的“長門”級戰列艦、中國的“共和”級戰列艦、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和英國的“納爾遜”級戰列艦強出百分之四十到五十,而在太平洋方向,鑒於中國海軍頗具威力的“共和”級戰列艦和“光榮”級戰列巡洋艦已經拆毀,建造2艘這樣的“超戰艦”,就可以抵抗現有的美國海軍“科羅拉多”級戰列艦,並且能夠在單艦戰鬥力上毀滅性地壓倒對方。

1934年3月21日,日本海軍軍備限制研究委員會在第二次會議上研究了相關的資料,以及其他各國造艦競賽的參考資料。軍備限制研究委員會成立於1927年,發起人為當時的海軍次官野村吉三郎海軍中將,成員來自海軍部、海軍省軍務局、海軍艦政本部和海軍航空本部。該委員會研究之後,決定對“超戰艦”的可行性展開論證,包括該艦主炮究竟采用何種最大口徑,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和中國是否有能力建造同類軍艦,以及所需造艦預算和日常維持費用為多少。因為日本已經覺察美國在建造擁有16英寸主炮的戰列艦,因此“超戰艦”的主炮口徑必須要淩駕於其上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