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理黃”一策(第3/3頁)

“治理黃淮海河道和興辦黃淮海平原水利,兩者是一件事的兩方面,必須綜合起來策劃整個系統。為了完善地開發利用全地區的自然資源,上述治理洪、澇、旱、堿的水利措施是主要的,但還不夠,還要采取各種生物措施,即在平原諸河的上遊山區造林種草,以涵養水源,增加枯流。這樣會增多那裏的空間、地面和地下三水的存水總量,有利於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和小氣候。”

“而改善當地植被,恢復生態環境,當以種植沙棘為先。”

“沙棘是一種落葉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風沙,可以在鹽堿化土地上生存,國內分布於華北、西北、西南等地。沙棘為藥食同源植物,可廣泛應用於水土保持。中國西北地區由於幹旱少雨,土地瘠薄,大部分地區直接栽種喬木難於成活或成小老頭樹,植被恢復難度很大。而沙棘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點,一般每畝荒地只需栽種120至150棵,4至5年即可郁閉成林。並且沙棘的苗木較小,一般株高在30至50厘米,地徑5至8毫米,且栽種沙棘的勞動強度不大,一人一天可以栽沙棘5至6畝,便於進行大規模種植,快速恢復植被。”

“由於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淤積在黃河下遊河道,使河床高出地面4至6米,最高達14米,而且每年仍然繼續擡高。系整個華北平原、黃淮平原於一發的黃河大堤,自民元以來尚未進行大規模加高加固,現已超出被河地面十數米。大堤越高,決口泛濫的潛在危險就越大。黃河水患,依然是我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泥沙問題是黃河水患的根源。”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一是溝道,二是陡坡。陡坡由於土地瘠薄,施工困難,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個薄弱環節。而溝道不僅是泥沙的主要產區,也是坡面泥沙的通道。沙棘的灌叢茂密,根系發達,民諺雲‘地上一把傘,地面一條毯,地下一張網’。在一些陡險坡面上,沙棘利用其串根萌蘖的特性,可將這些人不可及的地段綠化。特別是沙棘在溝底成林後,抗沖刷性強,而且其不怕沙埋,根蘖性強,能夠阻攔洪水下泄、攔截泥沙,提高溝道侵蝕基準面。黃土高原雖有千溝萬壑,沙棘卻有極強的生命力和快速的繁殖能力,是治理溝壑的有效武器。西北數縣試種沙棘二年,植被覆蓋達30%以上,已經證明,沙棘是治理黃河泥沙的有效措施。”“黃土高原大部分地區植被稀少,生態環境極為脆弱。以沙棘為先鋒樹種,不但能夠快速恢復植被,而且能夠盡快的恢復生物鏈。蓋因沙棘不但自身能夠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而且由於它的固氮能力很強,能夠為其他植物的生長提供養分,創造適宜生存的環境,是優良的先鋒樹種和混交樹種。據調查,人工種植4至5年後的沙棘林內,雜草叢生,還有一些次生的楊樹、榆樹等樹種,自然形成植物的多樣性。試驗研究成果表明,混交於沙棘林地的楊樹、榆樹、刺槐等與荒坡栽植的對照,分別提高生長量為129.7%、110.5%及130%。據山西右玉縣測定,六年生的沙棘林內,土壤有機含量為2.13%,氮量為0.11%,兩項指標均比耕地高出1倍上。生長沙棘後的荒地不施任何肥料種植農作物,當年產量比一般農田高1倍以上,而且連種3年地力不衰。”

“沙棘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尤其是在防護林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國是世界上沙棘資源最多的國家,主要分布在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其中山西省分布最多。總面積約有120萬公頃。凡經沙棘覆蓋的土地,地表徑流減少80%,表土流失減少75%,風蝕減少85%。栽植沙棘,會取得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可以將沙棘產業作為加速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突破口來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