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日本人的奮起直追(第3/3頁)

法國雷諾公司早在1916年5月就開始研究制造一款裝甲車輛,這就是後來的“FT”坦克,通常被稱作“FT-17”。法軍一共訂購了約1000輛。在配備37毫米炮的型號進行測試之後法軍又訂購了650輛。在戰爭結束前,法軍共得到了2697輛“FT”。有記錄顯示至一戰結束時,FT交貨量為3177輛,其中514輛交給了到法國參戰的美軍,有3輛賣給了意大利。至1921年,法國共生產了3728輛“FT”,包括2100輛機槍型、1246輛炮型、39輛75毫米自行火炮、188輛指揮坦克和155輛供坦克學校教學之用。

“FT”坦克是配備旋轉式裝甲炮塔的坦克。其炮塔在頂部,發動機在尾部,駕駛員在前部。“FT”坦克的車體為鋼板鉚接式,引擎位於車體後部,車體兩側各有一副履帶。車體頂部安有一個可轉動炮塔。坦克乘員為2人,駕駛員及車長兼炮手。武器為一挺“哈乞開斯”8毫米機槍或37毫米低射速半自動火炮。

德國戰敗投降後,讓大量造出來對德軍陣地玩“車海戰術”的“FT”坦克沒了用武之地。戰後法國將囤積的大批“FT”坦克向海外傾銷,買主多達十幾個國家,包括波蘭、芬蘭、愛沙尼亞、立陶宛、羅馬尼亞、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瑞士、比利時、西班牙、巴西、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當然也包括日本。以至於當時大多數國家的坦克部隊都裝備了“FT”坦克,而且往往是裝備的第一款坦克。

在1920年日本購買了120輛配備機槍或者火炮的“FT”坦克,用於裝備其騎兵部隊。日軍將這種問世於1917年一戰期間的坦克命名為“丙”型戰車。日軍騎兵軍官對其裝甲厚度和越野能力非常滿意,但對其時速只能達到7公裏則頗有微詞。在進行了一系列試驗和演練之後,日本軍部決定在今後兩年內組建至少一支裝備裝甲車輛的騎兵偵察部隊。但在1922年,軍部又改變初衷,認定只有步兵才能裝備裝甲車輛。隨即這些坦克被調配給了各陸軍步兵師團。

在1921年前後,部分“丙”型坦克更換了日本自制的3式重機槍或11式37毫米炮,但因原炮塔太小而導致37毫米炮的操作十分困難。以至於後來所有的37毫米炮均被換成了重機槍。

除此之外,日本還嘗試自己進行特種多用途坦克的開發,即“丁”型輪履兩用坦克。日本三菱公司設計的這款坦克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輪履兩用軍用車輛做技術驗證。因為在平坦地面尤其是公路上,輪式車跑得比履帶車要快很多,而在崎嶇不平的地形上履帶的越野能力又大大優於車輪。所謂輪履兩用的設計理念就是要讓一輛坦克既有輪子又有履帶,這樣就可以行遍天下了。

1921年第一輛原型車建造完成。車體基本上是用鋼板鉚在一起的盒子狀,前部略微向後傾斜。唯一的武器是架在前部的一挺8毫米機槍。經過對該車的測試後發現其實際應用起來很麻煩。從車輪模式轉換到履帶模式相對容易,只要將輪子慢慢升起,讓原先懸空的履帶慢慢落地就可以,15分鐘就可以搞定(實際也夠長的,莫非是靠手搖?)。而從履帶模式轉換到車輪模式卻十分麻煩,因為車輪的懸掛系統設計得強度不足,無力將坦克車身連帶履帶擡離地面。要想完成轉換則首先要將坦克開到兩道和履帶同寬的平行斜坡上,再將車輪降下但懸空著不接觸地面,之後再倒車直到車輪接觸地面為止。如此的轉換方式麻煩無比。如果是在戰場上,找到現成的兩道斜坡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其底盤過於復雜而容易出現機械故障或者外力損壞。最終軍部對這種設計失去了興趣。而後來三菱的設計師也把這種腦子進水的設計扔進了垃圾堆。

盡管有著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日本的坦克部隊畢竟還是建立了起來,雖然單以坦克方面而論,日本仍然落後於中國,但日本的追趕速度卻是令人難以想象的。由於日本的工業基礎仍然強於中國,加上日本高層已經認識到了這些差距,因而取得這樣的成績也是不足為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