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日本人的奮起直追(第2/3頁)

在中日兩國停戰聯手對付蘇俄後,華軍裝備的大量先進的雙炮塔和單炮塔坦克在戰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殲滅了大量蘇俄騎兵。華軍先進的裝備一度讓日軍將領自慚形穢,日本人於是開始了不惜代價的奮起直追。

在歐戰即將結束之際,日軍便開始從英國購入多輛“馬克IV”坦克。並從英國雇傭了幾組全員坦克乘員和幾名軍事顧問。英國人當時的目的是想向日本人展示其強大的工業和科技實力,並沒有想到日本人是想建立自己的坦克部隊。

在同德國的戰爭結束後,從英國購入的坦克曾在東京的“坦克周”中向日本公眾做了展示。隨後日本軍方又對其做了幾次演示和試驗。之後這些坦克大部分被送到日本各地及朝鮮南部的日軍控制區做巡回展覽,而後則成為了靖國神社的展品。因為“馬克IV”型坦克並未給日軍留下太好的印象,況且這種坦克的設計在當時已經落後。但這是日本軍界大部分人首次見識到坦克這種武器,並且對之後日軍決定裝備坦克的決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引進英國坦克不久,日本便根據英國的經驗自行研制出上第一款實用的“甲”號坦克,但日本人很快發現這種坦克並不象想象的那樣完美,在演習中,它雖然能夠有效地突破敵軍陣地但卻在突破中在戰線上留下很多空缺,不能做到徹底消滅敵軍殘余兵力。而後日本“三菱”公司的設計者向日本軍部提出制造一種造價更低、重量更輕、速度更快且行動更加靈活的坦克,可以象傳統騎兵那樣去清理“甲”號坦克留下的戰場空缺並可用於追擊殘敵。軍部正式批準了“三菱”的建議,並將該坦克的研制計劃命名為“乙”號輕騎兵戰車。

“乙”號輕型坦克的原型車很快被建造出來並進行了測試。這種坦克在坦克後部有一個大號的固定盒狀炮塔,供乘員在其中工作。為增加動力而特別配備的雙引擎則放在坦克前部,兩個引擎各驅動一側的履帶。轉向的時候必須由駕駛員熟練操作兩個引擎的油門和刹車,稍不留神就會熄火。而原地轉向通常是讓一側的引擎停轉,另一側引擎正常工作,但在松軟地面上容易導致一側的履帶脫落,這在戰場上可是十分危險的。日本人還有一個獨特的設計,就是在履帶架體側面為斜坡狀,淤泥被履帶粘帶到履帶架體上部並脫落後,會順著斜坡滑向地面,不會落垂直落下而粘在履帶和負重輪上。象“甲”號坦克一樣,“乙”號的負重輪也有彈簧系統,導致其行進速度雖然比“甲”號快了很多但在崎嶇不平的戰場上的實際速度還是跑不過騎馬的騎兵。而且汽油箱被設計放在車體前部,盡管外面有裝甲但也實在是危險,在戰場上油箱哪怕被彈片擊穿也容易打出火花造成油箱爆炸進而把坦克變成火球。而油箱容量太小而導致續航距離只有大約40英裏,於是坦克乘員就習慣在車體外面掛上油桶,這就更加危險了。

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欣喜的日軍高級將領還是決定采用。在進行了一系列戰術試驗後,日軍最後決定正式裝備這兩種坦克,並計劃在未來十年中購買或自制更多數量的坦克,“乙”號坦克一共制造了約200輛。此時日本人也開始了對坦克戰術的摸索和研究,在進攻西伯利亞的戰鬥中,最早裝備的日軍坦克和騎兵共同參與了導致蘇俄紅軍慘敗的“萊蒙諾夫戰役”。當時兩支坦克部隊分別配合兩支騎兵部隊向蘇俄紅軍的陣地發起進攻,作戰計劃本來是坦克在前為其後的騎兵開路。但戰鬥一打響這個陣型就全部亂套,先是慢吞吞的坦克被騎兵甩在後面,而當蘇俄紅軍的子彈炮彈不斷飛來時,騎兵卻自顧不暇地丟下坦克四處東躲西藏。盡管如此,此次“騎坦協同作戰”的結果卻是日軍突破了蘇俄紅軍的防線,摧毀防線前部的炮兵陣地,將蘇俄紅軍的防禦打殘。在這次戰鬥之後,更多的日本坦克加入到武裝幹涉俄國內戰的協約國部隊當中,日軍多年以來暗藏在心中的侵占俄國領土的野心終於得到了實現,這是日軍第一次大規模將坦克用於對外軍事行動,並為今後日軍坦克戰術的發展積累了經驗。雖然這些日本坦克沒有能夠有機會和華軍坦克交手,但其出現和裝備及參加對蘇俄的戰鬥所取得的勝利為提高日本人的士氣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對於“甲”號和“乙”號坦克,日軍的騎兵軍官認為這些坦克太笨重,但步兵軍官則對其作戰能力很滿意,尤其對坦克能夠原地轉向的功能印象深刻。自此日軍的坦克部隊正式誕生。而同時日本人將坦克的職能定位為給步兵提供支援。

在自行研制坦克的同時,日本還注意吸收借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法國裝備的“雷諾FT”坦克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日本很快便引進了這種坦克,並開始了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