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新疆王”之慮(第3/3頁)

聽了他的話,被稱作大帥的老人不由得呵呵一笑。

“這個人色是色了些,但還是蠻有本事的。”

這位被稱作“大帥”的老人,便是新疆省長楊增新。

楊增新字鼎臣,是雲南蒙自人,1864年3月6日(清同治三年正月二十八)出生。1888年中舉,次年聯捷進士。初署甘肅中衛知縣、河州知府,1900年任甘肅提學使兼武備學堂總辦。1907年入疆任新疆陸軍小學堂總辦,兼督練公所參議官。1911年升任鎮迪道兼提法使。中華民國成立後,被袁世凱任命為新疆都督兼民政長。袁世凱復辟帝制後,楊增新積極擁護袁世凱稱帝,並受封為一等伯爵。袁世凱死後,楊增新長期擔任新疆省長,直至今日。

楊增新主政新疆後,先用以柔克剛的“和平談判”手段,取消在辛亥革命中成立的伊犁臨時革命政府,以新疆都督兼行伊犁將軍事;嗣後派兵擊敗俄國侵略軍,平息境內匪亂,並改阿勒泰特區為阿山道,完成了新疆的統一。楊增新篤信老子“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奉行“無為而治”的統治政策,統治新疆時,整頓吏治以“消患未萌”,裁減兵員,獎勵墾荒,做了不少有利民生的事業,但他同時又提倡封建迷信,阻撓興辦新式學校和傳播科學文化,鼓吹“紛爭莫問中原事”、“渾噩長為太古民”,以閉關自守和愚民政策統治新疆各族人民,使新疆地區各方面均停滯不前。他對於不時覬覦邊陲的外國侵略勢力,則折沖樽俎,力求自保,維護了邊疆的和平。

楊增新長於權術,善辨風向。象在袁世凱去世,弘憲帝國覆亡後,楊增新就第一時間通電擁護段祺瑞“再造共和”,宣布易幟歸附,支持北京政府,因而仍然得以擔任新疆省長兼民政長,把持新疆的軍政大權。

只是現在,楊增新卻隱隱的感覺到,自己的權力,正在受到另外的威脅。

“他的本事是不小,要不然也不會有‘高科技軍閥’的別號了。”那個稱楊增新為大帥的穿長袍的文官——新疆迪化道尹兼軍務廳長和外交署長的樊耀南點了點頭,說道。

樊耀南是湖北公安人,1879年出生,是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畢業生,在清末新疆新政時入疆,但任過地方檢察廳廳長兼政務學堂教員。辛亥革命後曾入京擔任國務院秘書。1917年內務部總長朱啟鈐舉薦樊耀南再入新疆,擔任阿克蘇道尹。

樊耀南對新疆一直情有獨鐘,因而兩次進疆為官。楊增新治疆時,便有俚語雲:“文有樊耀南,武有楊飛霞”。實際上樊楊二人都是文武雙全,是楊增新的左膀右臂。楊飛霞擔任伊犁鎮守使期間抗擊俄軍入侵,為伊犁的穩定立下過汗馬功勞。樊耀南則任迪化道台、軍務廳長、外交署長,在政務和外交方面獨當一面,且為官清正廉潔,官場清譽和民間口碑都非常好。

在新的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後,楊增新表面上投誠北京中央政府,實際仍然在新疆搞獨立王國,對於北京政府的一舉一動,楊增新都極為關注,他知道北京政府對自己並不是那麽放心,因而這一次楊朔銘的到來,更加刺激了他那根敏感的神經。

他現在最為擔心的,便是楊朔銘知道自己曾同蘇俄簽訂和約的事的反應。

由於新疆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自清末以來便成為英國及俄國競相爭奪侵略的對象,楊增新督理新疆軍務時,便在內政外交上采取了多種有力的措施,鞏固自己在新疆的統治。

在內政方面,楊增新實行“無為而治”的原則。首先在政制財政上有所改革,以利統治,包括更有效率的調整建治,使各地更易於為迪化所控制,此外他還整頓吏治,嚴厲打擊貪汙中飽,使新疆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為了減少財政負擔,他在新疆實行裁軍,以節省經費,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在民族和宗教的政策上,楊增新采用了懷柔牽制的政策防止內部動亂。他一方面以對新疆各族上層王公的大力籠絡,並使其中各集團互相牽制,少數民族之間、回漢之間也盡量使之互相牽制。在宗教方面,以不幹涉人民的宗教為原則,維持當地伊斯蘭教現狀,用宗教來協助社會秩序的維持,並防止外來的宗教力量進入影響。由於楊增新思想方面的保守,使他在新疆的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的建設缺少建樹。因而楊增新雖然使新疆能夠保持安定,並受到許多當地人民的愛戴,但卻使新疆缺乏新的現代化建設,落後於內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