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據理力爭(第2/3頁)

在離開東京之後,顧維鈞一行人抵達舊金山,並乘火車橫穿北美大陸,來到美國首都華盛頓,和美國總統威爾遜進行了多次會晤,兩人就很多問題達成了共識,顧維鈞對威爾遜提出的《公正與和平》十四點建議非常贊許,表示將全力支持威爾遜的和平主張。

威爾遜是一位具有理想主義的政治家,他的政治理念可以歸為四點:第一,人性可以改造。威爾遜認為組成“社會體系”的人的根源是可以被轉變的,其觀點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性善論”。他認為人可以通過教育和學習克服固有的缺點而日臻高尚完善,人類社會也將藉此走向文明。第二、戰爭可以避免。威爾遜認為,“作為國家組成部分的人民可以達成諒解,用和平的眼光去看待各自的矛盾,並在友好的氣氛中解決各自的矛盾”,而作為國家政權操縱者的政府官員則可以良好的協調這種意願,從而化解矛盾。第三、利益可以調和。也就是說,國家之間可以用合作與協調為手段來解決國家間的矛盾,規避沖突和戰爭,從而實現“集體安全”。第四:建立國際組織,保衛世界和平。威爾遜倡導通過國家間的合作來解決矛盾,而是實現這一合作的途徑和渠道就是建立聯合的國際組織,用“集體安全”來替代早先大國間的均勢。

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時代,威爾遜的觀點毫無疑問是極具前瞻性和顛覆性的,在人類的歷史上,他首次否認了大國之間擴張軍力的理性,並對大國之間的軍事擴張造成的不信任提出了強烈的抨擊。他的觀點對於世界格局影響巨大,但是其學說也有著致命的缺陷:首先國家之間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所提出的人性改造本身也是不平衡的,而且宗教、民族、地域、血統等等的復雜因素會使得人的修養的認識造成偏差,這樣人與人之間的絕對信任便無從談起;此外其關於國際組織的作用也過於理想化,原因在於國家之間的聯合與合作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而這種基礎的摩擦並沒有一個組織來約束,相關的國際法當然也就無法得到貫徹。國家之間必然會產生不信任而導致分歧,而此時他一力倡導的國際組織(即國際聯盟)當然不會有足夠的力量去壓制這種分歧,這樣的國際組織必然會產生分裂。

威爾遜的政治理論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但其本身的致命缺陷和過於前衛使他的政治前途陷入困境,由於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政策在國會兩院中的巨大影響,鼠目寸光的兩院議員以絕對多數否決了威爾遜提出的包括美國建立並加入國際聯盟等一系列使美國跨入世界支配大國行列的議案,並且無知的將國際聯盟同歐洲古老而落後的“神聖同盟”相提並論,也使其在政府內部遭到深深的質疑。同時在國際上,他提出的“十四點原則”也被很多政治家質疑。但中國方面的大力支持仍然讓他對巴黎和會充滿了希望。

在結束了同威爾遜的會談後,中美代表團一起出發,經過40多天的長途跋涉,顧維鈞一行和美國代表團一道抵達巴黎。此時,距和會開幕只有6天時間了。

和會開幕在即,中美代表團都滿懷期望,顧維鈞等人期望在和會上達到全面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目的,給中國的發展解除枷鎖,讓中國富強起來,而威爾遜則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使美國走上時代的潮頭,讓美國能夠擔負起維護“集體安全”和世界和平的責任。但到達巴黎之後,威爾遜和顧維鈞都驚訝的發現,大會還未開始,事情就已經悄悄的發生了變化。

在前往巴黎的途中,顧維鈞曾獲知中國將有5個代表名額。但抵達巴黎以後得到的通知卻只有3個名額,讓顧維鈞震怒不已。

按照中國參戰時英法等國的許諾,中國是和主導巴黎和會的英、法、美、日、意等國並列的大國,英法等國根據各國對戰爭的貢獻,曾將協約國集團劃分成三類。第一類是“享有整體利益的交戰國”,每國5席;第二類是“享有局部利益的交戰國”,指的是在戰爭中提供過有效助益的國家,每國3席;第三類是協約國陣營中對德絕交的國家,每國2席。按照這種原則,向歐洲提供了上百萬軍隊和勞工並為戰爭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理所當然的應該列入第一類國家,擁有5個席位,怎麽一下子又變成了3席了呢?

顧維鈞原本指望英法等國兌現中國參戰時的承諾,再加上美國總統威爾遜對中國的支持,達到“廢約”的目的。但現在竟然在關乎中國國際地位的席位名額上就先出了問題,顧維鈞的失望與震驚可想而知。

這一切,是英國和法國兩個歐洲老牌列強在搗鬼。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德國徹底戰敗,英法兩國受到了嚴重的削弱,而美國和中國卻變得強大起來,這一情況引起了英法兩國的擔憂,而日本為了削弱中國在巴黎和會的地位,其代表積極暗中遊說其他大國,極盡詆毀誣蔑之能事。日本人的建議得到了反感中國的法國總理克裏孟梭的支持。在一次西方各國代表參加的茶話會上,克裏孟梭以東道主的身份提出此項建議,得到了其它歐洲國家的同意,中國的代表名額也就從5席變成了3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