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不平凡的1919年(第3/3頁)

在歐洲參戰的中國部隊普遍受到重用,在法國中南部地區防守的中國軍隊曾被卷入到一場德軍的大舉反擊之中。在左翼的美軍被德軍沖垮,右翼美軍第106師的兩個團投降,師長也下落不明(在前線被德國坦克俘虜了)的情況下,兩個中國師仍出人意料地堅守在德國第5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的進攻接合部上,有力地牽住了德軍的進攻腳步。被激怒的德國人被迫把已經繞過去的尖銳矛頭重新調了回來,大批坦克隆隆駛來,向這些中國師壓了過來,兩個中國師實際上已被合圍,而且無法得到後援。但令人震驚的是,利用有利地形防禦的中國步兵在幾乎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硬是頂住了德軍的猛攻,並利用夜幕的掩護,成功從德軍兩個師松懈的防線中無聲無息地鉆了出去。當這些中國軍隊重新向他們的美國指揮官報到時,美國將軍和他的參謀人員都驚呆了——兩天前他們已經向上級報告,這兩個中國師已經被德軍“全殲”。

尷尬的美國人來不及解釋,立即把這些中國軍隊重新派往戰場,在新的戰場,中國戰士們再次勇敢地面對德軍的進攻並進行了勇猛的抵抗,再次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然而,在戰役結束後,美國軍方卻死不改口,仍然在報告中聲稱兩個中國師被強大的德軍“擊潰”,一些美國軍官為了推卸自己戰敗的責任,甚至聲稱中國軍隊“未經許可就放棄了陣地,一些部隊零星突圍,並被美軍及時收編”。有趣的是,德軍的戰報裏也大言不慚地提到他們成功地“殲滅”了兩個頑強的中國步兵師,並俘虜了一個中國師的美國師長;雖然“這些狡猾的東方人扔掉武器後分散跑進了叢林,逃脫了德軍的圍捕,但他們作為一支作戰部隊已經不復存在了”。只是到了戰後,那位從德軍戰俘營裏放出來的美國師長憤憤不平,為了他自己的名譽與美國軍方打起了筆墨官司,對外人當然是聲稱要為他“英勇的中國部下”平反。這位師長後來還寫了一部回憶錄,重點介紹了中國軍隊在歐洲戰場上的英勇戰績。不過,他把一切都歸功於中國軍隊所受到的美國式訓練和領導,以及他本人平時對中國部下們的“英明教導”和“嚴格錘煉”。這份回憶隸曾經在後來的“巴黎和會”上被列為中國為協約國事業所做貢獻的重要證據之一。

除了作戰人員外,中國政府還向歐洲提供了大量的勞工。數百萬吃苦耐勞、忍辱負重的中國勞工為協約國的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勞工不但為協約國軍隊提供後勤保障,建造和挖掘工事,還有相當多的人進入到了英國和法國的工廠之中,他們以中國人特有的聰明和極強的接受能力,很快便成為了不輸於白人的熟練工人,這些成為產業工人的勞工極大的加強了因“失血”而運轉不靈的英法工業生產。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中國勞工進入到農業生產領域之中。

隨著以中美軍隊為骨幹的協約國軍隊的不斷反攻,以及德軍在第二次索姆河戰役的毀滅,戰爭的風向迅速轉了過來。在意大利退出戰爭的消息傳到日本時,立即在日本引發了一場政治大地震。在野的各黨派向執政的“藩閥內閣”發動了強有力的挑戰,他們利用國內重新膨脹起來的仇華情緒和民眾對政府的不滿進行發難,拉攏部分對政府的“軟弱”感到憤慨的一些中小黨派,威脅將在議會裏對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在內外壓力下,日本首相寺內正毅對他的內閣成員們宣布:“我們必須要打仗了,先生們!”(原來以前的參戰只是裝裝樣子,並不是真打)內閣立即通過了追加軍費預算和全國總體動員令,並正式向美國尋求20億美元的戰爭貸款。

作為交換條件,同時也是為了能更好的“下山摘桃”,日本政府同意向歐洲戰場提供10個師的部隊,從訓練補給、人事任免到作戰指揮都完全交由美軍負責,作為參戰部隊直接調往歐洲參加戰鬥。不過,日本陸軍部不同意把10個師就這樣拱手交給美國人,日本政府裏也有不少人害怕美國會把這10個師當炮灰使,以日本人的鮮血來換取美國大兵價值昂貴的生命。為此,日本軍方遲遲不肯讓步,堅持要先得到貸款後再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