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艦隊決戰VS噸位戰

今年的冬天特別寒冷,而海參崴今年的冰封期來的也特別早,十一月下旬就開始出現陸緣冰,也就是緊貼著海岸線開始結冰,但是還勉強可以進出大型船只。到了十二月初,整個海灣就完全冰封了。

12月5日夜裏,一艘大型貨輪心存僥幸,試圖以自己的力量破冰進港的時候,推進器螺旋槳被碎冰碰傷了。然後船長不敢冒險,命令停下來,準備請求他船出來把它拖進港。但是就這麽一耽擱的功夫,整艘船被凍住了,動彈不得。到了第二天早晨,這艘倒黴的貨船成了明軍飛機的靶子,一枚炸彈把它炸沉在了海灣裏。

所謂“陸緣冰”,其實並不是海水結冰,而是淡水結冰。陸地上的淡水河流把大量的冰塊、以及冰冷的淡水注入海裏,造成大量的浮冰堆積,逐漸沿著陸地邊緣結成了冰殼。海水因為鹽分太高,是很難結冰的。現在在海參崴形成陸緣冰的,就是那條拉茲多利那亞河。拉茲多利那亞河表層結冰,但是冰層之下,仍有大量的淡水流動,源源不斷注入海灣。

這個時候,汙染水源計劃就不得不中止了。攔網上的浮屍都被凍在那裏,不但接觸不到下面流動的河水,而且這樣等於被凍在冰箱裏,再過幾個月都不會腐爛。

於是,明軍把攔網上的屍體都敲下來,埋掉了。

冬天對海參崴來說,可謂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河流表面冰封,明軍被迫中止汙染河水,海參崴飲用水不再是問題了。有弊的是,冬季的嚴寒加劇了海參崴對於“熱量”的需求。

一方面,圍城內的食物和燃料匱乏,在寒冷的日子裏就更難熬。進入十一月,海參崴每天都有老百姓凍餓而死,而蘇軍官兵盡管也是吃不飽穿不暖,但卻沒有一個人凍死餓死的。海參崴的各種供應都是優先保障軍隊的。另一方面,海灣冰封,致使海上補給幾乎中斷,更加劇了這種物資匱乏。海參崴內不論軍民,凡是頭腦清醒的人,都明白這樣下去,海參崴陷落只是時間問題。

……

隨著明軍大量潛艇從日本海解放出來,對日本列島自身的封鎖,也進入了高峰期。在十一月到十二月上旬這一個多月裏,又有40艘新潛艇出廠,進入海軍潛艇部隊服役。現在,明海軍的潛艇總量已經達到了156艘,能夠經常保持在海上作戰的,達到了60艘左右。在十一月中旬到十二月上旬這一個月裏,貨船和油輪的擊沉總量,達到258645噸。

了在1937年底,日本終於感受到了空前的巨大壓力。內閣有人開始提議,減少大型艦艇的建造計劃,把有限的資源用來建造更多的貨船,運更多的貨物,用於抵銷被擊沉的貨船和貨物量。還要建造更多的驅逐艦,用於給船隊護航,維持日本脆弱的戰爭血管。但是,即便是如此清醒的提議,也遭到了軍部的反對,還有很多人的圍攻。說這是懦弱、膽小、保守,說一旦走上了這條單純的“防禦”道路,那麽日本將永遠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現在日本軍部的主要論調,仍然是“艦隊決戰”,強調現在使用巨艦大炮和明軍的艦隊進行海上決戰,把日清戰爭、日俄戰爭的那種“海上大決戰”、“一戰定國運”的模式,復制到日明戰爭中來。“噸位戰”這種細水長流式的、一點一點抗衡較勁的做法,既不符合日本的精神,也不符合軍部高層的胃口。

說實話,日本軍部上層的這種看法,除了熱血和腎上腺素起的作用外,也確實有比較合理的地方,也確實符合日本的國情。因為現在的日本和一戰時的英國不一樣。

第一,日本的工業基礎和產量就比不上英國,第二,更重要的是,英國本土雖小,但海外有大片的殖民地為它提供支撐,戰爭潛力並不小,而且還有美國做它的物資後盾,敞開供應戰爭物資。等於說,英國擁有全世界的殖民地提供原料,有整個美國的工廠提供工業品,後來美國還赤膊上陣、直接參戰,這才和德國打贏了噸位戰。

而現在日本卻是在孤軍奮戰,那個最大的“貨主”美國,現在貿易大門對日本緊緊關閉,現在能跟日本做生意的國家並不多。而且,在這有限的國家中,能向美國那樣大量提供戰爭物資的,一個也沒有。相反明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工業雄厚,統一之後更是把北清的工業力量都拿過來為己所用了。在國際上,日本能買到的東西明國都能買到,日本買不到的東西明國也能買到。況且論錢的話,人家明國也比日本有錢的多,不管是拼自產還是拼購買,日本都拼不過明國。

不管怎麽說,和明國長期的打噸位戰,企圖憑著日本孱弱的國力拼贏這場噸位戰,完全不可能。一旦走上這條路,日本就輸定了。而拼艦隊決戰,現在日本海軍還是優勢地位,相反卻有很大的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