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首場兩棲戰役

11月29日,經過一天的戰鬥,清軍中原兵團最東南角的第一道防線——宿遷-燕尾港的防線已被全線攻破,12個師被殲滅。

但是經過這一系列苦戰,明軍也遭受到了戰爭以來最大的損失。擔任主攻的人民衛隊第五裝甲師,陣亡、負傷、失蹤人數,共達4396人;徹底損毀坦克55輛,損傷(可修復)坦克67輛,損毀和損傷其他車輛224輛。

這還只是第五裝甲師一個師的數字。右路集團軍群編有90個師,其中有60個師參加了進攻。整個參加中原大戰的另外59個師,損失數字至少是第五裝甲師的十倍。

中原大戰,讓明軍第一次嘗到了“正常交換比”的滋味。雖然明清兩軍的交換比仍是比較大,單就人員傷亡來說,明軍仍是以一換幾。但至少已經在正常比例之內,沒有開戰初期那種一比幾十、一比幾百的誇張比例。

即便這樣,南京統帥部仍然不願意暫且停歇,仍然命令右路集團軍群馬不停蹄地繼續揮師北上,攻打海州。只是讓右路集團軍群趁著28日夜間、進攻停歇的短暫空档,迅速把受損最嚴重的師換下來休整,從後備的30個師中抽調精銳替補上去。

人民衛隊第五裝甲師撤到後方去休整了,把生力軍第三裝甲師開始從徐州方向往東調。這樣,對峙徐州、商丘方向的裝甲師,就只有第一、第二兩個了。

29日到30日的一整夜,蘇北的徐淮大地上,各條道路上都擠滿了坦克、裝甲車、汽車、火炮,長長的車燈如同巨龍,綿延無盡。對面清軍也想學明軍的那一手:在對方換防時候發動打擊。但是他們不敢脫離陣地工事、主動投向明軍的懷抱,便派出了很多偵察兵和炮火觀測員,大半夜的騎著馬、騎著自行車,滲透到明軍的防區,觀測那長長的車燈,然後把坐標報回去。

清軍的火炮陣地一整夜都吼叫個不停,炮彈沒頭沒腦地往南邊蓋過來。無奈距離太過遙遠,普遍超過了15000米,更多的都在20000米之外。而清軍炮火雖多,但摩托化不行,沒有明軍那麽多重型卡車。火炮主要靠軍馬拖拽。這也就意味著除了岸防火炮、列車炮之外,普通炮兵列裝的大口徑火炮數量有限,超過150毫米以上的就很少了。

因此,雖然清軍排出的觀測員都很大膽、很盡責,但是明軍因為炮擊而遭到的實際損失,卻非常非常有限,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各支換防軍隊中,機動速度最快的,就是第三裝甲師和其他幾個摩托化步兵師。他們最先從後方移動到指定位置。在30日淩晨5點,這幾個師已經按照要求及時到位了。幾個受損最嚴重的師,也已經撤下去了。雖然更多的後備步兵師還沒有上來,但是現有的單位,已經夠組成下一輪攻擊波的了。

……

海州,就時候是被稱作“連雲港”的那個地方。它的區域,大致是由兩大一小三座山劃定的。最大的一座山,就是大名鼎鼎的花果山,完全在陸地上。由此往東北4-5公裏,就是另一座差不多大的山:雲台山。雲台山一半在陸地上,一半伸進海裏。由此再往東,經過一條約兩公裏寬的海峽,就是最小的一座山——連島。

後世所謂的“連雲港”,就是連島、雲台山以及港口區的合稱。傳統的港口區,也就是在雲台山伸進海裏的那一片。差不多就是雲台山和連島之間的海峽一段,港區綿延大約十來公裏。靠著陸地、也就是雲台山的這一端,是主要的港區。而海峽的另一端、也就是連島上,主要就只是些漁港了。

在後世,因為在海峽西北端修建了一條6.7公裏長的“西大堤”,把陸地和連島連了起來,也就是把海峽的一端封死,讓原先的海峽成了一塊風平浪靜的封閉海灣,連雲港也才因此成為了一處大港、良港。

但是在這個時空裏,還並沒有這一條西大堤,海州還只是個小港口。明軍選擇拿下這裏,實在是因為整個江蘇沿海都是平緩的沖積平原,連個小碼頭也沒有,而良港遍布的山東又沒拿下來。而海州沿海好歹有兩座山,水還算深,更重要的是,距離陸地軍隊又近。攻打海州,可以實現陸地和海上兩面夾擊。至於海州的港口小,也就是湊合用一下,等後面打到山東,有的是好港口。

……

攻擊海州,是明清戰爭中第一次兩棲戰役。

這場兩棲登陸戰役,是由統帥部的海軍總參謀部制定的。第一波登陸的士兵,也不是陸軍,而是海軍陸戰隊。明清戰爭打到現在,一直都沒海軍什麽事,功勞簿上也沒有海軍的一撇一劃。海軍那幫人正猴急得不行,現在陸軍總算在中原兵團東南角啃下了一大塊,總算威脅到了海州。

海軍總算抓住了這個機會,精心制定計劃,一心要打個漂亮仗。一旦成功拿下了海州,建立了海上運輸線,那麽今後的戰爭中,海軍的身影就很重要了。今後隨著戰爭在山東展開,那麽將會有一連串的港口爭奪戰。日照、瑯琊台、龍灣、古鎮口、靈山灣、躺島灣、青島港、膠州灣、南窯灣、鰲山灣、橫門灣、劉家港、桑溝灣、威海港、煙台港、蓬萊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