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挺進中原

5日淩晨前夜的黑暗中,方城縣東南側30公裏左右的“龍山”和“鳳嶺”之間,整條小山溝裏滿是坦克的發動機聲。月光下,長長的坦克和裝甲車長龍反射著金屬寒光,在兩山之間的小路上擁擠著前進。兩側的山嶺上,制高點上已經布滿了明軍的迫擊炮發射點、機槍陣地。這些火力點俯瞰著兩山之間的山谷,為裝甲部隊保駕護航。

這兩座山名字都很好聽,龍山、鳳嶺。它們都是方城屏障的一部分,是大別山山脈延伸到這裏的盡頭。綿延雄偉、海拔一千多米的大別山脈到了這裏,已經萎縮成一座座海拔幾百米、方圓只有幾公裏的小山嶺。在方城的西北面,是另一條大型山脈——秦嶺的盡頭。秦嶺到了這裏也是縮成了一座座小山嶺。

這些小山並不是連在一起的,它們之間有著幾百米到幾公裏不等的間隙,中間有的是小山路,有的是大山谷,還有的中間有村莊。中間比較寬的地方還有幾個天然水庫。和它們的母體山脈:秦嶺、大別山比起來,它們只能算是小丘陵。但就是這種小丘陵,每一座的高度和面積都要超過南京紫金山。它們綿延排列起來,形成了一道足以阻擋大兵團前進的屏障。

人靠兩條腿輕裝翻越它們不難,但是要想持續大量的把後勤輜重、輪式牽引火炮等重裝備運過去,就很困難了。大兵團想通過,唯一的途徑,只能是從秦嶺和大別山之間的唯一坦途——方城走廊通過。方城走廊是一條二十多公裏寬、三十多公裏長的平坦大山谷。這也是幾百公裏之內唯一能容納大集團軍群寬松通過的地方。

但是現在,在人的決心面前,這些自然的困難似乎也低下了頭。

隆美爾似乎打算在這裏開始建立他“山地之狐”的美名。他帶著人民衛隊第四師的所有坦克和裝甲車部隊,從龍山和鳳嶺之間的小山谷裏穿行。人民衛隊第四師是裝甲師,作戰力量是以坦克為主的。隆美爾扔下了所有的輪式車輛,只帶著一個坦克團(100輛左右坦克)、和一個裝甲步兵團(124輛裝甲車),沿著山間小路向方城後背迂回。

在只有月光照耀的山谷之間,明軍戰車的超強越野能力發揮了很大作用。南明一貫設計坦克和裝甲車的指導思想,就是適應在江南的丘陵和水田的泥濘條件下快速行進。輕車身、大馬力、寬履帶的特點,把這種特點發揮到了極致。也正是看到了明軍戰車的這種優勢,隆美爾才敢主動請纓,來個出其不意的山間迂回。

清軍的主要防禦力量都放在了方城走廊上,在這條二十公裏寬、三十公裏長的平坦走廊上修建了錯綜復雜的永備戰壕、炮兵陣地,並且在兩側的小山嶺上架設了炮台,炮口對準山間走廊。即使明軍的飛機能夠摧毀走廊上的火炮陣地,但是兩邊山上的火炮仍能發揮作用。山上的火炮雖然不多,但是卻很難被炸掉。

從這種防禦陣地的側面山間迂回,這就是在賭博。但是向小強敢賭這一把,除了對明軍的坦克通行能力有信心之外,還在於清軍並未布設地雷場。畢竟,這裏距離明清邊界超過150公裏了。誰會在邊界150公裏外的“自家後院”埋地雷呢?戰略守勢的南明沒有,戰略攻勢的北清更不會有。能在兩天內推進到150公裏的敵國“腹地”,這在現在任何一國軍界看來都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在這錯綜復雜的山地之間再埋上地雷,那麽裝甲師打死也過不去了。守軍可以因為作戰意志低下而投降,可以因為沒見過裝甲集群而一觸即潰,但是地雷的“士氣”卻永遠那麽高,永遠也不會撤退,也不會投降。

人民衛隊第四師選擇的這條山間小路,是清軍防守最薄弱的一處。依爾覺羅·惠璋把所有兵力都收縮到方城走廊上去了,原先防守各條山谷的部隊,現在基本都藏在方城走廊上的水泥戰壕裏。當然,這樣明軍的小股偵察部隊就很容易滲透過來了。但是清軍並不害怕小股部隊,最怕的是明軍大部隊突破方城走廊,長驅直入河南平原。現在兩側小山嶺間,清軍只留下了營、連級的警戒部隊,駐守在山間平地的村莊內。

但是,無論是軍長惠璋,還是下面的清軍排長、班長,都萬萬想不到一支由兩百多兩坦克和裝甲車組成的裝甲部隊,居然能翻山越嶺、從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小山谷裏摸過來。

在月夜中,明軍裝甲部隊行駛的很慢、很小心,但是也很隱蔽。淩晨的時候經過了一個村子,李聯莊。偵察營端著沖鋒槍迅速包圍了村子,緊接著沖了進去,一場短促的戰鬥,清軍一個警備連被殲滅。緊接著,明軍的坦克大部隊排著長龍、光明正大地通過了村子。

村民們被槍聲驚醒,驚恐過後,他們發現外面不斷傳來轟隆隆的聲音,自家的床和窗台都在顫抖。村民們大著膽子披上衣服出來看,驚愕地看到村口土路上,月光下那連綿無盡的鋼鐵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