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難民潮

首先,參加入城式的官兵們開始還坐在坦克上樂得不行,聞著嗆鼻子的鞭炮味兒、吃著老百姓塞上來的雞蛋、抽著老百姓塞上來的香煙,享受著衣錦還鄉般的榮耀,況且又被濃密的硝煙遮蔽了視線,還看不出什麽來。但是過了一會兒,不少敏感的官兵們都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路旁的老百姓,似乎一大半都背著包袱、提著箱子,好像看完了入城式,就要出遠門的樣子。

但是坦克上的人民衛隊士兵們也都沒太在意。他們還有任務,南陽城也不大,坦克隊列剛進城的時候還比較慢,後來速度也加快了,很快先頭部隊已經從北門出去了,後面的坦克也一輛接一輛地緊跟上,出去和自己的師會合。

隨著幾百輛坦克接連不斷地不斷從城裏開過,老百姓驚嘆之余,開始推搡著往城門口的方向流動。一時間各條路上又擁擠起來。

在幾個城門口維持秩序的憲兵發現不斷有老百姓提著行李、拖家帶口地從城門裏出來,有的就順著明軍的隊列旁邊,直接往南走了。有的就在城門口坐著等,好象是和家人走散了,在這裏會合。

一時間,四個城門口外坐的都是老百姓,還都提著行李。更多的老百姓湧成人流,從四個城門湧出來,都往走,最後在南邊匯成一股人潮,不斷往南邊遷移。

進城坦克上的明軍、還有執勤的憲兵們覺得不對勁兒了,開始議論:

“這些老百姓怎麽了?”

“他們上哪兒去?”

“怎麽都跟難民似的?”

……

憲兵們過去問這些百姓,這到底是去哪兒。得到的答案令他們大跌眼鏡。居然是——

南逃!

憲兵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反復問了好多人,回答基本都是“投奔大明”。憲兵們不敢怠慢,馬上把這個情況報了上去。高級軍官們也感到不可思議,一時手足無措。因為這個問題不是軍事問題,不該他們管,但在他們看來這問題又不小,城外往南走的老百姓看起來有兩三萬了,除了明軍正在入城出城的南北兩門之外,東西兩門幾乎已經擁堵了。

照這個速度下去,不用三天,南陽城就空了!

除了馬不停蹄趕路的人民衛隊,明軍駐紮在南陽城附近的陸軍師的軍官們,都覺得這樣不行,開始自發地勸阻百姓,向百姓進行“政策宣傳”。還有人民衛隊留下來的政工隊人員,也在和南陽百姓交流,試圖勸說他們不要南逃,竭盡一切辦法向他們說明情況。

人民衛隊政工隊的MM們站在車頂上,拿著大喇叭嗓子冒煙地不停喊著:

“……同胞們,這樣沒必要的……大明這次不是過來打一下就走的,是要徹底消滅清虜政權,是要北定中原,是要統一中國的!……我們打到這裏了,只會一直向前打,不會撤走了……你們還是留下來吧,打下來的地方還要你們來建設和維護,你們這樣拋家舍業的跑到南邊,殊不知將來這裏也會和南邊一樣的,那時候你們會很後悔的……你們說投奔大明,現在這裏也是大明的地方了,留下來吧……同胞們,你們這樣一走了之,後方不穩,我們在前方進攻也會受很大影響的……”

上百個政工隊MM把嗓子都喊啞了,只有少數一些年紀大、本來就戀故土的老人猶豫著放下行李,想試著留下來了。但是絕大部分百姓還是置若罔聞,難民大隊一眼望不到頭,在這些政工隊MM的大喇叭前慢吞吞地向南走著。就連那些不想走的老人,他們的家人們也都生拉硬拽,不讓他們留下。

在這些百姓眼中,這次明軍打過來是一次畢生難得的南逃機會。平時南逃要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而且一般只能只身逃離,父母親人肯定就沒有好下場了。即使南逃成功,良心上也要擔負沉重的包袱,終生都留下痛苦的回憶。

但是這一次,南逃的大門突然對所有人敞開了,不但能自己走,還能帶上全家,而且幾乎不需要任何代價,不需要冒任何風險。只要你細軟鋪蓋一卷、跟著大隊往南走上一百公裏就行。唯一要舍棄的,就是家裏的那間房子而已。但是收獲的可是自己全家的整個命運改變,還有自己整個家族後代命運的改變。

雖然政工隊MM喊得聲嘶力竭,但這些北清百姓們根本就聽不進去。祖祖輩輩在北清的環境裏,“官方保證只能聽聽而已”的觀念早已深入每個人的頭腦,根深蒂固,成了基本常識。哪怕現在做保證的是他們向往的南明,也無濟於事。

有些MM急了,跳下車來沖到“難民潮”裏,挨個的勸,連勸帶拉:

“大叔,你們這樣一走了之,家裏的房子怎麽辦?就不管啦?”

開始這些百姓看她們雖是女的,好歹也是明軍軍官,還不敢怎麽樣,被她們拉住了,老年人們只敢好言好語地陪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