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機槍對陣

上午,天氣晴朗。

冬季的陽光很斜,很刺眼。天氣仍然很冷,腳下是亂蓬蓬的幹草和枯黃的灌木,一眼望去,周圍全是起伏的丘陵。這些小山丘上生著的矮柏樹,有的地方密集,有的地方稀疏。這種長青植物在冬日裏還是枝葉繁茂,遠遠看去黑油油的。

向小強站在一座幾十米高的小山丘的北坡上。刺眼的斜陽從他頭頂射下去,他剛才試過了,從下面擡頭往上看會很刺眼,不太能睜開眼。

山下就是鐵路。津浦鐵路,戰俘列車的必經之地。大概就在中午,兩個小時、最多三個小時後。

昨天夜裏向小強安排人輪流值班,看著電台,隨時接收火車的最新情報。今天早上,東廠發來消息,據宿州站的情報員提供的情報,火車已經開出了,中途肯定不會停了,中午就會到徐州。

山下的兩根鐵軌被陽光照的閃閃發亮,而自己所在的山坡卻是藏在陰影中。向小強腳下幾米處,幾個隊員正按照他的命令,由李根生指揮著,“華麗地浪費糧食”。

李根生先讓他們在山坡上挖出一小塊平坡,然後用大米袋當沙袋用,磊成一圈方形。上面蓋上卡車車廂的後擋板,鋼板上再堆滿米袋。按照《野戰築城學》的標準,這樣的頂面就可以抗禦60毫米迫擊炮的直接命中了。

後方向著山頂的一面是入口,其余三面各留出一個20乘15公分的射擊口。

裏面大約有兩三平方的空間,正好容下兩個人——一個機槍小組的活動空間。內部高度差不多有一米一、一米二,要采取臥姿和蹲姿。

這樣就是一個小型野戰防禦工事,很堅固,雖然是用米袋而不是標準的沙袋,但在防禦子彈、彈片和爆炸沖擊波上,幾乎不遜於沙袋。

建好主火力點後,李根生又指揮隊員到遠處砍下一些柏樹枝葉,插在上面,又搞了很多灌木叢圍在工事周圍。

偽裝完畢,他向山下大喊道:

“喂——看著怎麽樣?”

山下鐵軌上,一個隊員大聲喊道:

“很好,看不出來——!”

向小強抱著膀子,嘴裏咬著草棒,站在山丘頂很滿意地看著一切。他又向後望去,小山丘的後面,卡車停在那裏,肚子疼在車裏看著電台,還有小五。

向小強專門鉆到機槍工事裏去感受了一下,很黑,很狹窄,都是生大米的味道,但從三個射擊口向外望去,視野很好,山下很大一片區域都在俯視之下。而且,米袋子很厚實,感覺很安全。這完全就是個小碉堡。

這架“啄木鳥”可是他們的殺手鐧,也是唯一的火力支柱。對方的兩挺機槍(也可能是四挺,估計對方很快就會把另一側的兩挺機槍也搬過來)就全靠這挺“啄木鳥”壓制了。所以,機槍手要是陣亡了,行動也就失敗一大半了。但在這個巧妙的小工事裏,機槍小組能得到很好的保護。

其他隊員會拿著湯姆森機槍,分散布置在離鐵路近得多的山腳下。因為沖鋒槍火力雖猛但射程不行。其實按道理應該布置一部分火力在對面的山丘上的,但小分隊人手太少了,分不起兵。向小強和李根生商量後的計劃就是把火力都布置在一側,另一側留給清軍士兵逃跑用。兩側都卡死那是屠殺陣型,只卡一側,就是把敵人驅散即可,能讓小分隊登上火車救人就行。

而且全體都待在一起,方便撤退,不需要繞過長長的火車、從對面山上長途跋涉到這邊來。

……

山下鐵路上的隊員不時趴下,把耳朵貼到鋼軌上仔細聽一陣。向小強站在最高處,也不時眺望南方,火車該來的方向。

突然,山下的隊員叫道:

“有動靜——”

向小強極目遠眺,南方遠處顯出一條濃濃的白煙,慢慢靠近。他立刻轉身向山後卡車望去。

肚子疼站在車廂後,雙臂向他揮動著,一邊搖頭。

呼……這列火車不是的。

按時間估計,戰俘列車八成已經到徐州站了,可能停在那裏,加煤加水。東廠在清朝一些要害部門,比如鐵路大站這種地方,都有潛伏人員。徐州是津浦路上的大站,這個站上的潛伏間諜也很靠得住。只要這邊火車一開出,他那邊就會發報。當然,他的電報是先發給南京東廠,由南京東廠再轉發給小分隊。中間還要兩次加密、解密,需要不少時間。好在他們現在的位置離徐州站較遠,不然還真來不及。

所有人都蹲低身子隱蔽,看著這列火車咣當咣當的開過去。這是一列客車和貨車混掛的,在後世一般沒有這麽搞的。向小強估計這是因為清朝東部只有這一條南北走向的鐵路,要充分利用運力。但這時候火車開的真的很慢,看樣子也就是三十多公裏的時速。不知是三十年代就這樣子,還是因為清朝鐵路、火車質量比較差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