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0章 軍功爵(第2/2頁)

《軍爵律》裏還規定,爵位高者賞賜重,爵位低者賞賜輕,對軍官的獎賞高於士兵。以第九級爵位“官大夫”為分界,官大夫以下立了功,不過是加賜幾千錢、幾個奴隸而已。但像田賁、虞喜這些高級將領,在意的是立功之後,隨之而來的“賜稅、賜邑”,也就是加賜食戶,甚至得到領邑,成為封君……

春秋畢竟是“封建時代”,封土為主君是每個人的願望,雖然在執掌魯國時,趙無恤靠張孟談以身作則和“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遏制住了手下人獲得封地的欲望,可在回到晉國後,已經陸續將一些邊地的鄉邑封給了手下人,如今只是把這些封賞規範化,法律化而已。

其中,官大夫食稅三百到五百不等,公大夫食亭裏,執圭食鄉邑,元戎食縣……

官大夫還只是封幾百稅戶,而且不世襲,可到了公大夫,已經是直接食地了,所以又被稱為“裏大夫”,但仍然無法世襲。執圭則俗稱“鄉君”,元戎是“縣君”,開始進入世代有勛的行列,這也算戰國封君和漢代縣侯的提前呈現了。

邁步走出未央宮含元殿,得到了一座鄴城附近裏閭的“封地”,被眾人艷羨的虞喜雙目中,露出的更多的憧憬。

趙國的十一級、十二級爵,現在只有二人,分別是董安於、郵無正,他們各自得到了一個鄉,乃至於一個縣的封賞!畢竟從趙氏到趙國建立的過程裏,兩位老臣付出了數十年心血,奠定了這個新國家的基礎。

其實虞喜缺席了對秦國、鄭國的戰爭,否則他也能位列上圭的。

這是趙無恤避免手下功高不賞的手腕,一開始高等爵位不宜過多。但虞喜依然期望自己能在未來的戰爭裏立下更多功勞,像郵無正、董安於一樣手持玉珪,穿戴卿士的冠冕,站在朝堂前列,更有一座可以世代相傳的縣邑,上萬百姓等著他去治理,只要不犯法,子子孫孫都能享有如此榮耀……

“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立功異域,馳騁中原,以取封君!”

從這一天起,立功封為縣君,世代相傳,與國同休,不單是虞喜的志向,也是趙國有志於功名者共同的志向。雖然趙無恤已經在《軍爵律》裏直接說了:“所賜之縣僅限代郡、上郡、河間、左馮翊,內郡一律不得封君!”

而在有人介於國庫空虛,試探性地請求,是否要實行“納粟拜爵”時,趙侯更是斷然拒絕。

他說了一段話,一段出於孔子之口,但趙無恤希望子子孫孫在封爵策勛時永遠遵從的話:

“唯名與器,不可以賈人!”

PS:參考秦漢二十等爵和漢武帝時期的十一等“武功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