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朝歌之圍(上)(第2/2頁)

朝歌位於淇水之陰,作為昔日的殷商故都,這裏一度是“大都無防”,有內城而無外郭,沒有修建城墻,正因如此,周武王才能帶著周人精銳在牧野一戰擊敗殷人後又繼續推進,一天內滅亡了大邑商,成湯六百年社稷毀於一旦。

等到武庚之亂平定,衛康書被分封到這裏後,便吸取了教訓,在內城外加修了外郭,當然,就當時的技術水平,其實就是高一兩三丈的土圍子,所以等到狄人南下時,朝歌也沒費什麽功夫就被拿下了。

直到一百年前,這裏落入了範氏之手後,朝歌才被真正地經營起來,多次加固擴建,將這裏打造成了範氏在太行以東的堅城,也是家族的大本營。

所以等趙無恤率領大軍抵達時,落日余暉下,他看到的是這樣一番景象:

這座都邑規模宏大,外有萬畝粟杆青綠的肥沃良田環繞,東有淇水河為險阻,西有太行山余脈作屏障,朝歌古城垣巍然壯觀,像是蓋在河內平原北部的一方玉印。

就連一心要攻克這裏的趙無恤也忍不住贊道:“詩言朝歌邦畿千裏,維民所止,的確如此。”

移動小百科項橐像背誦一般補充道:“朝歌者,意為高歌黎明,喜迎朝陽,蒸蒸日上,興旺發達之意。也有人說紂王坐於朝歌鹿台,朝歌暮舞,新聲靡樂,故名朝歌。”

他頓了一頓,又道:“不過在下臣看來,如今的朝歌人卻沒有這份雍容享樂的心思了。”

不錯,昔日作為歌城外一道景致的林木被砍伐一空,房屋也燒毀殆盡,井水全部填平,或扔了死羊死雞進去汙染。這座大城現在一日三驚,已經做好了迎敵堅守的準備。

趙無恤看了看自己身後,共城之戰後收斂傷亡,趙韓兩軍尚有萬余人能再戰,在和從棘津再度北上的趙廣德、羊舌戎等人匯合後,接近兩萬大軍。此外,從溫縣、韓氏領地和凡、共征召來的十七歲以上者,也有近萬人的勞役,這些人未經訓練沒法打仗,只能幹點重活。

這浩浩蕩蕩的三萬人掃清了朝歌的幾處衛星小邑,接著在數十裏外布置斥候,又在淇水沿岸布了一條數千人的防線。時值夏末,淇水湍急,對岸的範氏小邑不敢渡水救援,卻不能不防。

沒有了後顧之憂,就可以全力攻城了,不過這朝歌城卻仍是很不好攻。

遠遠望去,朝歌引清澈的淇水為護城河,像一條玉帶般環繞其外。外郭部分城墻高約五丈,頂寬也是五丈,基厚則有七丈!城垣東西寬千余丈,南北長兩千余丈!確確實實是一座“千丈萬戶”的堅城。

好在範吉射已經將此城兵卒抽調一空,折損在幾次大敗裏。據估算,中行寅帶著逃入城中的兵卒僅有兩千余,加上城內千余守卒,加上陸續從淇水北岸新征發的新兵,一共不超過六千。

但麻煩的是,朝歌戶口眾多,何況還有不少人從四面八方逃難過來。據探子所報,老弱婦孺全部被趕到淇水北岸,免得浪費糧食,五尺以上的男性則被截留。如此一來,不算兵卒,城中尚有青壯人口三四萬,但凡是走得動路扛得動包的人,都被邑宰張柳朔以趙兵破城喜好大肆殺戮為威脅,動員他們幫忙做守備工作,拉上城墻湊數。

算起來,守城者的數量甚至超過了攻城者,兵法雲十則圍之,所以這仗不太好打。

趙無恤本打算用計誘守軍出城,奈何中行寅、劉香都是他的手下敗將,吸取了野戰不利的教訓,竟死守城內,也不理會趙兵故意露出的大缺口,所以只能圍城進攻了。

三萬人的確不夠包圍這種大城都會,安營紮寨,將城的南墻和西南、東南兩角圍住後,主帥趙無恤召開了軍議。

他看著眾家臣道:“看來敵人已經打定主意,認為吾等不能迅速破城,要死守了,二三子,可有破城之計?”

帳內眾人陷入了沉思,兩軍對壘,尤其是攻城時,計策並非萬能的,歸根結底實力才是決定勝負的根本。就像城中的二卿殘部,跟個縮頭烏龜似的,不管引誘,他們就是不肯出城,不出城就沒法野戰勝之,只能硬攻。而硬攻,這時代攻城的辦法說到底常用的也就那麽幾種,無非是蟻附、攻城門、築土山俯攻、火攻、掘地道,亦或是築壘長期圍困這數種罷了。

但,究竟應該用哪一種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