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山的那邊是海(第2/3頁)

“一是本國產的土鹽,不但量少,而且質也低劣,難以下咽,甚至會引發腹瀉,年產不過萬鐘,根本不夠食用;二是以官方或私人商賈渠道,從魏氏安邑和吳國淮南運來的鹽,但成本太高,加上運費,要以每釜五十錢和六十錢的價格買進,比齊鹽貴了一倍有余,而且各自只有萬鐘左右,魯國食鹽仍然存在巨大缺口。可以這麽說,這一年來通過鑄造孔方錢賺取的利潤,大多投入到購鹽上了!”

趙無恤面色嚴肅起來,這不是辯士的危言聳聽,而是確有其事,鹽的確是魯國的軟肋。

上次食鹽危機給了趙無恤許多教訓,鹽鐵的官營,稀有資源的配給要從最開始就做好,他已經讓計僑擬定一個戰略資源儲備的預算出來。非但如此,屬於自己勢力自己的鹽產地,也要盡快控制一處。

他點了點頭道:“子貢的意思我明白,借重於別國的鹽,至多能解燃眉之急,不能定百年之治,魯國,急需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產鹽之地!”

子貢喜道:“然,下臣說的正是那個地方!”

君臣二人不謀而合,他們的目光從營帳敞開的門向東望去,越過魯國東地,越過高大的沂蒙山系……

山的那邊,是波濤洶湧的蔚藍大海!

……

早潮拍岸,千萬年來持續不止,這使得子路連在睡夢裏,都聽得到濤聲陣陣。

他腹中空空,昨日只喝了一些帶著些許腥味的魚湯,一旦被驚喜就睡不著了,只能從簡陋的馬棚裏起身,躡手躡腳地越過在夢裏也喊餓的師兄弟們,挎著長劍出了這家館舍。

一出門,子路便能聽見頭頂海鳥的尖叫,遠處,微弱的光線穿透海上的霧氣,在地平線附近閃耀。他看見如同遠古巨獸的山丘,陡峭的坡道上覆蓋著松樹和黑杉。這排巖石山脊擋在陸地和大海中間,造就了一個優良的海灣港口。

這裏是瑯琊,是莒國,是山那邊的海。

莒國位於魯國以東,後世青島附近,現在尚且獨立,是一個己姓夷人小邦。

歷史上莒國也是富過的,一度擁有大小城邑30多個,是山東地區僅次於齊、魯的大國,一度讓魯國人憂心忡忡地說道:“莒人間諸侯之有事也,故伐我東鄙。”

然而,在齊桓公尊王攘夷的大背景下,莒被征伐的次數卻越來越多,遭齊的侵伐五次,遭魯大的侵伐四次,城邑四削。又因為自己的國君暴虐無常,政局混亂,所以卿大夫經常帶著城邑投靠魯國,現如今魯國東地的擴張就是這麽來的。現如今,莒國口數不過二十余萬,相當於魯國三縣之地。

此國的都城名為莒,在沂蒙山系東麓,易守難攻,但最繁榮的城邑卻是濱海的瑯琊,因為這裏有魚鹽之利。

孔子與他的一眾弟子,正好在莒國,他們首先去的紀障城,然而叫孔子失望的是,那裏並沒有什麽中國遺失的古禮,莒國用夷禮、夷俗,民眾依然籠罩在蒙昧的鬼神統治下,無法交流。

所以抱著瞻仰名山的想法,他們一行又到了瑯琊,然而此處與彼處差別不大。

瑯琊海港和礁湖旁豎立著雕刻粗糙的石像,它們神情肅穆,上沾著斑斑點點的海鳥糞便,這是鎮海的石人。每年這個季節正是汛期,海上會刮起狂風,卷走漁船甚至是岸上的人畜,所以六七月間會有隆重的祭海儀式,莒子甚至會從國都親自過來,他如今正住在瑯琊行宮裏。

對莒國的子民而言,山與海象征著一切。子路對此卻感觸不深,他在港口呆過,木材和繩索的嘎吱,船員的吆喝,帶著海腥味的鹽和魚,都是那麽的陌生。吃不慣海產的他一度上吐下瀉,事後暗自慶幸夫子已經有了返回中原的意思,而不是真如他所說的“乘桴浮於海”,帶著子路去那煙波浩渺音訊難求的三仙山、九夷地。

可惜,他們暫時無法成行,因為帶著的帛幣用光,在莒子和貴族們對孔門態度冷淡的情況下,連遊學的盤纏都湊不齊,只能暫時留在此地,弟子們絞盡腦汁想辦法。

為了讓夫子能住在幹凈點的館舍裏,弟子們紛紛搬到了肮臟的馬棚,為了讓夫子每頓還能吃上魚,弟子們開始吃難嚼的海菜和糙米,日子一天比一天困難下去。

所以子貢一大早就出來轉悠,正是想看看,能否找點事情做。

他先去了港口邊,莒國的船只可以在沿海行駛捕魚,子路看見長滿松樹的峭壁之下,十幾只漁船正忙著收網。

在不計其數的漁船桅杆中,他還瞥見一艘大型舫舟船正卸下從齊國運來的貨物,齊莒之間隔著沂蒙山系,陸路並不方便,卻有一條沿海岸線的航線,但需要繞開數不盡的暗礁和島嶼,危險性極大。港口往南,則是煮鹽的灘塗,瑯琊山上的樹木被砍伐下來,加入到煮鹽的事業裏,魚鹽是莒國的主要收入,但因為齊國的緣故,莒子禁止向魯出售,轉而賣給泗上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