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孔方兄(第2/3頁)

終於,在四月快結束時,鳧氏和段氏終於被分配到了久違的任務,而且還是小司寇親自駕到,讓他們受寵若驚的同時也忐忑不安,而趙無恤的要求,則讓他們一愣。

“鑄幣?”

“曲阜有時也會鑄造些銅貝,想來汝等應該是會的。”

會!當然會!好容易才有任務,鳧氏和段氏兩家世代工匠怎麽能不抓住這機會,他們的確是做過,但次數寥寥。也不是他們高傲,而是鑄幣之法,其實和鑄鐘、鑄鏄器沒太大區別,甚至還更簡單,依然是做出陶範或者石範,在範上弄出需要器物的形制,再澆鑄不就行了?

不過有些問題得事先問清楚,所以段氏訥訥地詢問道:“不知所鑄錢幣,銅錫之齊為幾何?”

所謂的“齊”,也就是青銅合金裏的銅、錫比例,不同用途的器物比例都不一樣:比如鐘鼎之齊含銅5/6,含錫1/6;斧斤之齊含銅4/5,錫1/5……

但錢幣還有所不同,它不需要考慮用來挖掘土壤石頭時的韌性,不需要考慮刺穿甲胄皮肉的硬度,所以可以攙一些價格低廉的東西,降低鑄造的成本。

“鑄幣裏不單單要有銅、錫,還要部分鉛。”

三種合金可比兩種合金的配制要困難,而且這比例,究竟該是多少為妙?趙無恤也不是很懂,將詢問的目光看向了陪同他過來的計僑,這可是個數錢數了大半輩子的計吏,對周、晉、齊等國的錢幣鑄造比例也略有所知。

計僑輕咳一聲,翻出了準備已久的一本小冊子,這是趙無恤讓人裝訂好以後,送予他做筆記用的。

“周、鄭空首布的合金為:銅6成,鉛3成,錫1成……”

趙無恤微微頷首,這應該是一種比較科學的青銅錢的合金組成,周室雖然鑄造“大泉當千”來斂財,鄭國雖然以朝晉暮楚而臭名遠揚,但在貨幣的配比上還是聽有良心的。

計僑繼續念道:“晉國尖足布的合金為:銅4成半,鉛5成,錫半成……”

話音剛末,倒是把趙無恤嚇了一跳:“銅居然比鉛還少,如此晉國的尖足布豈不是很輕脆?”

計僑不由苦笑,他最清楚其中緣故了,其實晉國最初是仿制周室造空首布的,布幣取代了貝殼。它的發行成功使晉國商業更加發達,商業的發達對貨幣的需求也就越大,所以它出現不久就成為晉國市肆中的主幣,但不久其缺點便暴露了。

因體積大購買力高,小額支付無法應用,在當時生產增加、物價下降的情況下,貧民百姓深感錢重之苦,所以不久便產生了小型“尖足布”,或者說是種“輕錢”。其重量只有空首布的三分之一,足部作燕尾狀,因有尖足之稱。

但恰恰因為較輕,這給予攜帶者很大的方便,故而大家都樂於使用。此時鑄造“尖足布”的地方有邯鄲、晉陽、朝歌、安邑、平陽等處,各卿大夫私下鑄造的幣形制又有細微差別。

但如此一來,公室發行的空首布便遭到了巨大排擠,鑄造越來越少,流通越來越困難。晉公室沒有注意過鑄幣權,失去後也未加以重視,結果財政便歸於六卿。

這和魯國的情況類似,魯侯和三桓不懂經濟,所以傻不拉幾地在增加稅收稅率上動腦筋,卻從未想過要發行貨幣,於是便被齊國刀幣滲透了,這也給了趙無恤獲取魯國鑄幣權的良機。

欲竊其國,先竊其財,再竊其政!

回到晉國的錢幣上,也因為由卿族分別鑄造,各家為了讓自己的錢排擠別家的錢,便都往節省成本上使勁,所以價格高的銅比例越來越低,價格賤的鉛比例越來越高,就成了如今這個奇葩的比例。

就計僑本人而言,他對現下的晉國錢幣是極其不滿的:尖足布所用的銅料含鉛過多,缺乏彈性,受力能力差,幣身輕薄,所以在國際大額貿易裏,外國的商人寧可使用夠分量的齊刀。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趙無恤記得到了戰國時期,三晉的貨幣也是一團亂麻,其中趙國好像是仿照齊國用了刀幣?

“那齊刀的比例又是多少?”

說起列國貨幣中的佼佼者,計僑眉飛色舞:“齊刀很特別,它從管子時代起,便自始至終在文字、器形大小、風格上基本保持不變,合金為銅5成,鉛4成半,錫半成。”

比起晉國尖首布而言稍微良心了那麽一丁點,但其穩定性和齊國強大的經濟能力,導致刀幣成為北方的主幣。

以齊國都城臨淄為中心,刀幣輻射四面八方。現在在齊國、燕國、莒國、魯國、曹國、鮮虞、晉國的太行以東等地流行,這片廣大的地域可以稱之為“刀幣區”。

趙無恤想要做的,便是首先讓西魯,然後是曹、魯退出刀幣區。

於是他在征求工匠們的意見後,敲定了最終的比例:“吾等的競爭對手主要是齊人,銅五成半,鉛4成,錫半成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