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黑鐵時代(第2/3頁)

這裏在先前有過一定的開發,但原本區域狹小,每年出鐵不過一鼓。在無恤的意志下,如今已被推倒土墻重建。

新的工坊由三個部分組成:一個貯礦場,開春後陸續運來的紅色原礦堆積成山,齊人俘虜在武卒的看管下,正在用簡陋的石砧、石夯諸物把整塊的礦石打碾成碎塊,變為可以入爐的碎礦。

讓無恤有些憂心的是,這些鐵礦石的含鐵量大概不高,這也是中國境內鐵礦的通病。

其次是一個貯木、炭的府庫,這是煉鐵必須的燃料。

正所謂“孟春之月,禁止伐木;孟夏之月,無伐大樹;季夏之月,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仲冬之月,日短至,則伐木取竹”。一些常識性的四時為政還是有幾分道理的,春天的木材濕潤,的確不太好燒,所以趙無恤在信裏也未對孔子說謊,府庫裏面堆放的多是去歲冬日時砍伐的松竹之木。

繼續往裏走,就到了桃丘的作坊裏占地最大的冶煉場,就無恤所見,這裏的規格和制度完全是山寨各地較普遍的青銅冶煉工坊的,找來的技術工匠也盡是廩丘的那六種“攻金之匠”,放眼九州,想尋個對冶鐵有經驗的工匠何其難也?

對大多數人來說,冶鐵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包括曹邴在內,工匠們純粹復制冶煉青銅的各種設施和燃料很難制出鐵來,這也是春秋之世鐵產量極低,也不被重視的緣故。

無恤無奈之下,只能外行指揮內行,做些大膽建議了。

……

“我覺著,鼓風的鼓囊要夠力道,鼓風要快,冶煉的爐子要盡量高些,密閉也要更好些,煉出鐵來後,不能只靠鑄造,要反復鍛打才行……”

工匠們眼巴巴地記著,又眼巴巴地等著,然後呢?然後就沒了。

跟在農村時親自下過地,看長輩制過豆腐豆漿,進過陶藝班不同,趙無恤不是專業人士,甚至不是工科男。他只知道些常識性的東西,比如鐵的熔點比銅錫高的多,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從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歲月。

制造適合冶鐵的爐,提高爐溫,這是首要得解決的問題,好在燒制瓷器的過程中,西魯的陶工瓷匠們以炭來燒制,可以讓爐溫越來越高。

但用鄆城挖出的炭來冶鐵,所有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無恤這才想起來,似乎還得將炭焦化才行?然而燒炭也是個技術活,需要及時隔絕空氣不然就成灰了,這得建特殊的爐窯,還有大量的煤炭來進行嘗試。

總之,在大野澤、濟水河道疏通完畢,鄆城的炭運來前,只能先以木炭替代了。

這會乘著天晴,先將木材燒制成木炭,冷卻後儲存在府庫裏,數十個隸臣拉著人力的輦車在工坊中來回穿梭,運送炭塊到冶煉場,他們的身後,武卒手持鞭子如影隨形……

此外,按照無恤先前模棱兩可的建議,來到此處也才一個月的攻金之匠們撓破了腦袋,方才豎立起數個橢圓形的煉爐,比冶煉青銅的爐的確高了不少。他們在鐵官吏的帶領下,又細分出了上料、鼓風、出鐵、供水各個部分,在過去半個多月的試驗裏試圖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

今天因為趙無恤來巡視的緣故,他想瞧瞧進展如何,工匠們也想表現表現,於是便點火,開爐!

……

這會,五六個煉爐下邊都是火焰升騰,數十個工匠、隸臣分別守在各自負責的煉爐周圍。有人墊著腳尖站在壘起的高台上,舉起籮筐往爐裏下礦料;有的人赤裸著膀子,推著簡單的風囊滿頭大汗地往爐中鼓風;工匠們則蹲在一旁緊張地觀察著火候,試圖掌握開爐時間的。

“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後可鑄也。”這些冶煉青銅時總結的觀色之法,現在卻不太好用了,就連最有經驗的鐵官吏曹邴也不得不承認,他往常冶鐵,也多半是靠運氣,想要提高成功幾率,非得靠無數次的失敗重新總結才行。

隨著太陽從頭頂落到山谷,冶煉工坊裏都是烈火升騰,黑煙滾滾,把小半個桃丘下的窪地都籠罩在內。

待到出爐時,包括趙無恤在內,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爐灶的出鐵口上。他們充滿期望,但這種技術活,硬件設施上的差之毫厘,制出的東西便失之千裏……

冶煉的結果讓人失望,一個爐裏是廢渣,一個是爐裂,甚至還有一場導致了數人死傷的爆炸,頓時一陣手忙腳亂……

終於,在經歷了三爐的失敗後,兩爐通紅的鐵塊終於出爐了,它們滾落到爐前的大坑裏,立刻有工匠取水潑澆在上面,茲茲,卻見水氣蒸騰,和黑煙混成一塊兒。

鐵官吏曹邴如同眾星捧月般,將冷卻後黑乎乎的鐵塊獻寶似的拱手敬獻給趙無恤:“托了司寇的福氣,今日僅五爐便練出了兩均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