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齊人兵鋒,不在西魯!(第2/3頁)

無恤強調,趙氏必須“仁而下士”,不能“以其富貴驕士”。

趙氏在下宮修建了聚賢館,將來投靠的賓客分為上中下三等,其待遇各不相同:舉國聞名的上賓有自己的宅邸,出行配車馬、隨從,食有酒肉;有些才幹的中賓睡單間,出行無車馬,食有魚;至於那些無甚才幹的下賓,則睡通鋪,食無魚肉。

用趙無恤的話來說,聚賢館就是個雙向招聘場所,也是暫時的人才聚集地。門客受尊重的程度是由自己的才能所決定的,與身份的貴賤無關,證明了自己的才幹,等級便能受到提升。

食於趙氏門下的遊士根據自己受的待遇,對趙氏有一個擇主的過程,趙氏也從中擇才。雙方看對眼後,門客便會正式出仕,轉化為趙氏的下臣屬吏。趙鞅給他們發放俸祿,派到地方領邑去做官,逐漸替換掉尾大不掉的世襲家臣。

不過雖然建議在晉國這麽做,可在魯國西鄙,無恤卻沒有也開一個聚賢館和老爹搶風頭。

一來是因為他地盤尚小,名望不廣,招不來也養不起那麽多士人。二來是他認為,所謂的養士,只是一種培養人才的過渡形式。如今私學的風氣還不如戰國那麽旺盛,民間自由身份的遊士比例沒那麽高,而且良莠不全。這種招才養士,或許會撈到這時代的一兩條漏網大魚,但僅能作為輔助。

他的關注點還是在建設蒙學,定向培養基層人才上,雖然因為突如其來的戰爭陰雲,如今還沒正式開張,只有數科和工匠兩邊漸漸起步。因為無法親自在晉國主持,所以無恤才建議趙鞅采用這種容易被時代接受的方式,他覺得,趙鞅有領先戰國四君子的底氣。

由此,趙氏的內部集權和招賢一同悄然開始了,當鄧析隨同言偃來下宮拜訪時,看到的便是這麽一番景象。

趙鞅對鄧析早有耳聞,這時候才知道是趙無恤救了他,並且讓他入晉投靠趙氏。雖然是因為東去魯國的道路要經過鄭、衛,無恤怕不安全,可如此一來,大有為老爹攬才的意思。

趙鞅大喜,欲親迎鄧析,可也有人,比如狼盂大夫竇犨提出異議。畢竟鄧析在上位者眼中名聲並不算好,他一直以在野的反對派自居,在鄭國做過帶領國人商賈訴訟鼓噪之事,導致民口嘩然,鄭國大亂。

“若是他投奔趙氏後也這麽做,那該如何是好!?”其實,思想偏向仁治禮治的竇犨,對鄧析這個刑名之士是有所敵視的。

但趙鞅卻說道:“你不知道,凡是美人,一定會為醜婦所仇視;盛德之士,一定會為亂世所疏遠;正直之人,一定會為那些奸邪之徒所憎惡。鄭國與晉敵對,給被逐的鄭國賢才良好待遇,正可以打擊彼輩。何況,此次與範、中行爭論訴訟,我正需要鄧析這樣的臯陶之士相助!”

說罷,他倒履出門迎進鄧析,邀他入聚賢館,以最好的上賓之禮待之。

正如孔丘曾說過的“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一個人為周圍的人們所喜歡還是厭惡,並不一定能夠作為鑒定其品質高下、才幹優劣的準繩,趙鞅也並非僅僅因為鄧析被鄭國卿大夫敵視而看重他。

他相信的,還有自家兒子的眼光!趙鞅相信,無恤絕不會無的放矢。

……

鄧析從鄭國牢獄出來後,經歷了漫長的逃匿過程,到晉國後卻住上了最好的屋子,屋內還有瓷器,吃最好的饗食,與趙卿同等,回想這個月的種種,恍如隔世。

趙鞅尊賢下士,自然也是求回報的,他很快便以這場轟動晉國的刺殺訴訟案托付之。

“範、中行二子派死士刺殺犬子無恤,僥幸未死,但彼輩詭辯,竟對此事一口否認,吾等也嫌證據不足,素聞先生在鄭國擅長訴訟之事,還望先生相助!”

“中軍佐所言之事,析當盡力而為。”

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瑤,春秋重諾然,對於恩德也極為看重,有恩必報是常識。所以鄧析見趙鞅不問刑名律法,卻專注於一次訴訟的成敗上,雖然有些隱隱失望,但還是欣然答應了。

鄧析擅長辯論,所以有人稱他“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詞”,並且在鄭國時就是幹這行的,他嫻熟訴訟的程序,采證、辯論、定罪如同家常便飯,有他出面,準保讓範、中行的兩個小子吃不了兜著走。

可正當鄧析檢索種種聞訊證詞,網羅證據的時候,這件事情卻不得不戛然而止。

因為晉國,尤其是趙鞅,已經顧不上這件事了。

……

趙無恤的求援信到晉國時,已經是八月中,一同抵達的還有齊人開始集結鄉鄙民眾,準備在秋收前後出兵魯國西鄙的消息。它們就如同一劑滾油澆到了奔騰的火焰裏,讓晉國近來的爭吵為之一滯,隨即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