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西魯互保”(第2/3頁)

但趙無恤觀察晉國內部形勢,覺得像去年那樣中軍、上軍直趨濮上,將齊人嚇退的場面可能無法再現了。他也不希望趙氏主力被抽調出國,但若是齊人攻來,趙鞅以溫縣少量兵卒東進威懾衛國,讓他們無法從西面騷擾甄邑是完全可以的。

同時還可以遙控邯鄲氏,試一試他們作何反應。

“光有這一計策還不夠,等消息傳到晉國,晉國六卿再商量出決議,集結好軍隊,或許都到九月底了。在齊晉出兵的一個月時間差裏,齊師指向哪兒,哪兒就得承受巨大壓力。雖然三邑做了充足準備,但兵災若起,民眾死傷,田畝荒廢,商旅百工之業凋零是少不了的。必須設法禦敵於邑外,避免司寇的領地成為主戰場。”

張孟談還是老樣子,謹慎持重,想出一個計策後又接著冥思苦想另一個,這,便是“伐交”之計了。

無恤這幾天看地圖看得眼睛都花了,他如今閉著眼都能背出魯國地勢和城邑情況。

“齊人主攻的方向無非是西、北兩處,北境的郕邑和灌城現在是公斂陽主事,陽關一帶則是子路在守,那邊就交給三桓自己操心去罷。西鄙這邊,以我對三桓的了解,恐怕無法指望他們半分,只能靠自己。但北面的秦邑、範邑、郿邑、須句,還有廩丘和鄆城之間的高魚,乃至於汶水以南的中都,都不是我的屬地……”

張孟談頷首道:“秦邑在甄之北,範邑在廩丘之北,郿、須句在鄆城之北。齊人若來,最先承受沖擊的不是吾等,而會是以上諸邑,若是不能協調好,彼輩投降資敵,反倒會成為司寇的累贅。”

無恤卻成竹在胸:“過去半年裏,讓計先生心疼不已的一車又一車禮物可不是白送的,給西鄙各邑大夫的消息已經傳過去了,孟談且看好了,不出數日,他們必慌不擇路,紛紛來向我求助!”

張孟談道:“魯城那邊,司寇也得放低姿態,假意向國君、三桓求助一番……”

無恤點頭:“吾知之,無論如何,尊君的態度要做足,一定要先讓三桓不仁,吾等才有理由不義!”

……

七月底,不同於趙無恤勢力的有條不紊,在齊國開始集結鄉鄙之民,欲觀兵於魯國的消息傳到魯城後,曲阜公宮內外,朝堂上下是極其慌亂的。

最後還是小宗伯孔丘一席話讓魯侯和三桓鎮定了下來。

“君上!齊桓公時齊師何其強大,尚且在長勺被魯人擊退,魯國昔日與齊國的齷齪都是陽虎之過,如今齊人卻聽信那叛臣之言來伐,是為不仁不義之師,必敗。魯國雖小,卻有持戟數萬,雖是周禮敦敦之邦,卻不可輕辱。還請君上令諸卿大夫各守其境,集結左右二軍分別待命北境、西鄙,則齊人可禦。”

按照宗周時的舊規,是“天子六軍,大國三軍,中國二軍,小國一軍”。魯本是二軍,襄公十一年,自命為“周公之國,姬姓之長”的魯國大概是覺得自己國際地位較高,在周遭滕、薛、郯、杞等小國的朝見下一時頭腦發熱,便“作三軍”,季武子、叔孫穆叔、孟獻子各主一軍之征賦。

但弭兵之會後魯面對晉、楚兩邊同時逼貢,漸漸吃不消軍賦了,魯昭公五年,三桓又決定“舍中軍”,回歸二軍編制,四分公室國土以供賦稅。季氏主右軍,孟氏和叔孫各自主半軍,其實和晉國情況一樣,都是用私屬族兵湊數。

孔子的這番話,三桓聽進去了,北境和西鄙一向是齊人往年攻擊的主要目標,但自私的他們卻不樂意調撥人手去西鄙守禦,因為那邊的大夫們比較獨立,少有三桓領地。

孟孫何忌想起家臣公斂陽交待過的話,第一個推脫道:“灌城初破,周遭可能還有陽虎遺黨殘部,郕邑扼守魯國北境,若是被攻破,齊人便可以沿著泰山南麓直趨魯城,不可無備,故孟氏的半軍得在郕邑、灌城一帶迎擊。”

季孫斯被少正卯暗示眼色,也不落下風:“余乃是魯國執政,必須坐鎮都城縱覽全局,故季氏的半軍得駐防魯城,以備不時之用。至於另外半軍,一向是從費邑征召,如今公山氏不聽調遣,余也無可奈何。”

他唉聲嘆息,魯侯目光只好看向了叔孫州仇。

“大司馬?”

叔孫州仇作為三桓實力最差的一家,自然也不願讓好容易恢復點元氣的叔孫族兵去和齊人硬耗。於是就順著季孫斯的話頭,主動請纓帶著半軍之眾去監視費邑,以免“公山不狃和陽虎裏應外合”。

於是乎,孟氏因為郕邑的地理位置所在,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只得承擔北境的一半防務,另一半就壓到了陽關司馬子路的肩上。

孔子為弟子憂慮之余,也放心不下西鄙,他與趙無恤,還有汶上的幾位大夫關系不錯,曾經就職過的中都邑也在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