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吳國人來了(第2/2頁)

因為遙遠和陌生,吳國人的形象一直受到異化,關於他們的傳說有很多,比如吳人的禽獸行,無禮儀,生吃魚鱉蝦蛤,甚至是食人……

其實想想就明白了,南方潮濕卑熱,頭發太長容易滋生寄生蟲,也會讓頭昏熱。而紋身,則是因為江湖中到處都有蟲蛇鱷魚等,“正所謂,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受其害也”。吳越人認為將身上紋上水族的鱗片標志,就能免受其害,這只是一種對龍蛇的崇拜。

經過前晚的爭論後,子貢和闞止頗有些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現如今他雖然知道緣由,卻懶得搭話,只是籠著袖子不言語。

反倒是趙無恤對闞止說道:“不必驚訝,居楚而楚服,居越而越服,居夏而夏服,這不是人的天性如此,而是根據周遭的風土,習慣使然,吳越之人從來就是如此……”

到最後,他的聲音低沉了下來:“不過沒料到的是,原本是姬姓之緒的吳國公室也被同化了。”

吳國的國君如今和土著越人並未區別,紋身,不知禮,一如當年吳王壽夢首次參與中原盟會時看著衣冠之盛,便說:“孤在蠻夷,徒以椎髻為俗,豈有斯之服哉。”

無恤知道,周代大分封,是以周君夷民、戎民、狄民的形式存在,這需要以強大的文化優勢加以融合,還得有足夠的移民基數為支持,否則就會出現吳國這種被逆同化的例子。

放眼後世,類似的事情數不勝數,維京人在羅斯人的地盤的建立了不少王朝,最後卻被徹底同化為羅斯的君主。蒙古人西征,也同樣是在突厥人的領地上為君主,卻一撥又一撥的被突厥化了。

所以數百年來,吳國棄在海濱,不與諸姬相通,於是在他們的“親戚”曹國人看來,這些吳人全然是來自異世界的蠻夷,叫人看了不得不皺起眉頭!

當是時,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唯獨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而吳國,介於南蠻東夷之間,雖然政治上已經被納入了體系,但在文化上卻仍在艱難探索,處於華夏和蠻夷的十字路口上。一旦他們用侵入楚國的方式肆虐中原,後果不堪設想!

而更南方的越,則比吳更加蠻夷化……

至於西方、北方的戎狄,如義渠、鮮虞、代,乃至於還在陰山以北,尚在繈褓期的匈奴部落,也會隨著氣候變遷不斷朝中原不斷發動沖擊。

無恤暗自道:“事實是,在整個東方世界,如今唯有華夏最為文明開化。這是一場華夏與四裔,文明和野蠻,農耕體系與遊牧、漁獵的較量。若是吾等不努力,子孫披發左衽是很有可能的。”

想要贏得這場戰爭,或用武力的征服,或用強大的文化向心力同化之!

不過說這些為時尚早,在無恤看來,似乎吳國貴族中,在華化和保持土著性上一直有巨大的分歧,將其和平演變為“文明國家”是很有希望的。

在眼前的吳國車隊裏,就有小半“異類”。

比方說現下車趨行,朝出迎的曹伯,以及諸位卿大夫行禮的吳國行人屈無忌,如今他已經算是無恤的遠方舅兄了……

經過千余年的交流和模仿,楚如今已經是中夏的子文明了,巫臣和狐庸本是楚人,他們的後人屈無忌保持著這種傳統。他高冠博帶,深衣廣袖,說一口成周雅音,行著得當的禮節,但因為吳國的國力遠超曹國,又打敗了讓中原頭疼了兩百年的楚人,所以他骨子裏透著些傲慢。

而屈無忌身後那個同樣華夏士人打扮的少年也吸引了趙無恤的注意力,他將蓄起的頭發紮成圓髻,裹著緇布冠,擡著烏黑的眼睛在不停打量四周,充滿了好奇的向往,但舉止間卻有幾分遲疑和羞澀。

這是個非典型吳人啊。

無恤猜測:“屈氏是客居吳地的楚人,他的言行服飾不能代表吳國貴族現狀。但瞧這個少年的身形膚色,還有領口下露出的紋身,大概是吳國土著吧,是因為這寬袍大袖還穿不習慣,或從未見過這麽多人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