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楮皮紙(第2/2頁)

泛黃的楮皮紙從四個方向輕輕撕扯也不會斷裂,韌性大幅度提高,墨汁滴在紙面上沒有大面積的浸染,紙張表面可以做到最基本的光滑,沒了麻紙那些過多的粗纖維殘余。並且多次試驗過,完全能夠勝任書寫,連對竹簡有所偏愛的公西赤都挑不出任何毛病來。

竹簡太狹窄,在上面書寫受限於材料,但在楮皮紙上卻更加自由和明快,公西赤留在上面的字,隱隱有點書法的味道了。他自己也看著歡喜,試過幾次後便開始三天兩頭往造紙坊跑,三番五次向公輸克討要楮皮紙來用。

但是那晦暗發黃的表皮依然讓趙無恤甚是不喜,用過前世完美白紙的他又怎會看得這草紙般的顏色?於是無恤沒有像上次初次制紙一樣大肆誇獎工匠們,而是放下一摞新紙後雲淡風輕地道:

“還算不錯,但這工藝也太繁瑣了,二十天才能造出一千張紙,效率低,原材料限制也大。楮皮紙的試制拓寬了造紙的材料來源,但我讓你們試試樹皮不代表只有樹皮能造出高韌度紙,還可以試試別的材料,如竹子、檀皮、麥杆、稻杆等……”

此外,產品做是做出來了,但傳播卻是個大問題,光三邑這六萬人口,其中九成九的人暫時是用不上楮皮紙的,自產自銷可沒法盈利。

至於對外售賣,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加上這時代龜爬的信息傳播速度,若沒有行政力量強制推行,再過十年,魯人們也不一定會買紙的賬。所以趙無恤必須尋一個契機多加宣傳,先讓魯國上層貴族認識這種新的書寫材料,再慢慢推廣開來。

所以乘著這次禮議,他打算向宗伯署免費提供兩千余張楮皮紙,希望借此良機打開局面。

這便是趙無恤向三桓提出的“奇怪請求”,於是乎,楮皮紙,就成了“魯城大禮議記述唯一指定書寫材料”了……

……

五月末,所謂的“大禮議”在魯城毫社正式舉行。

雖然事關自己,但這場前所未有的禮議,小宗伯孔丘必須全程,比如布置會場,比如檢查記錄的準備工作……

在毫社繞了一圈後,他對緊隨身後的幾個弟子說道:“先君伯禽封於魯國時,成王和周公賜他殷民六族,所以魯國國人和為師一樣,多為殷商遺民。為了祭祀殷商先王,殷民的各個氏族合力建了毫社,從此成為數百年來國人聚集議論、歃血盟會的場所。幾年前國人被陽虎強迫在此結盟,半年前其黨羽叔孫志被戮於此,如今竟又要見證這場禮議之爭了……”

子路對孔丘極為有信心,便拍著胸脯說道:“夫子乃是魯之聞人,能言夏禮,杞不足征也,又能言殷禮,宋不足征也。至於周公之禮,夫子更是深得其精髓,一定能將那少正卯說得啞口無言,讓季氏更正過去的錯誤!”

孔丘倒是嘆了口氣:“若是對的事情就會被實行,那便好了……

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這次禮議,要爭的不僅是為昭公正名,還要在魯國立下復興周禮的基礎!”

不多時,弟子們漸漸聚集起來了,顏回,閔損,冉雍,冉耕等先進學生紛紛前來,連歸家的樊遲也聞訊趕來。他們圍攏在孔子周圍,多達十余人,那些在籍弟子則遠遠跟在外圍,多達百余人。

孔子看似極為鎮定,但心裏依舊有些緊張,畢竟事關正禮,事關自己畢生追求的真理,還有來之不易的事業,少正卯不是好相與之輩,勝負孰為難料。於是他看似不經意地走到了忙裏忙外的弟子公西赤身邊,指著他手裏的東西道:“子華,這就是楮皮紙?”

“正是,夫子要不要試試?”

原來,公西赤正帶著幾名趙無恤派給他的佐吏,捧著厚厚的黃色楮皮紙和上好的松煙墨擺放在筆吏的案幾上。

孔丘對趙無恤提出大禮議是心存感激的,因為當時情形,他在季氏、叔孫的壓力下是有些勢單力薄,孟氏的支持並不夠強硬。所以在孔門看來恰恰是無恤幫了他們一把,要論起禮來,少正卯縱然號稱博學,卻哪能是儒者的對手?何況這樣一來也能將孔門思想大肆宣揚出去,讓國人們知曉。

但對於趙無恤一再要求使用的“紙”,對新鮮事物興趣不大的孔丘是心存疑慮的。它們將由史官、筆吏記錄在座的一言一行,然後藏於府庫,傳於後世,但紙能擔當如此重任麽?

這會,他接過了公西赤獻上的一疊新紙,心下略有些納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