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大禮議(第2/2頁)

於是乎,針對是否要更改魯昭公陵墓規制,在魯國朝堂上便出現了兩面爭執的場面,魯侯尚未正式表態,孟氏支持孔子,季氏極力反對。

至於叔孫氏,這個在陽虎之亂裏受害最為嚴重的家族好容易恢復了點元氣,收攏了幾千族兵,但領地郈邑依然在車正侯犯的控制下,力量微弱,半年來一直和季氏相互依附。

面對這個被翻出來的歷史問題,叔孫州仇是有些猶豫的,因為當年他的祖父叔孫昭子是同情魯昭公的,事後也要求迎回昭公,受季平子欺騙憤而辭世。

到了叔孫州仇的父親叔孫成子時,也是主張迎回昭公的主力,昭公歸葬時恰恰是他去扶柩的。

家族傳統的傾向如此,所以叔孫州仇才猶豫著要不要也站到孟氏、孔子一個戰線上,但卻被家臣公南勸止了。

“當年魯昭公欲滅季氏時,叔孫氏之所以奮起支持季氏,是因為無季氏,則無叔孫氏,這句話放到今天也是對的,若是季氏威望大損,叔孫也會受到波及,請家主三思!”

於是叔孫氏還是緊隨季氏,反對孔子的提議,斥責他多事。

叔孫一倒向季氏,天平就有些傾斜了,魯侯本來就對這件事情猶豫不決,此時更是想著要不要就此停止,唯獨孔子騎虎難下,若是不能將此事推行到底,他可能只有請辭一條路!

也幸虧三桓對孔子已經產生了既定的印象,下意識覺得他是一固執老儒,上次糾正孟氏的僭越,這次想要更改魯昭公陵墓的行為,大概是發自本心的迂腐之舉,而不是尊君權計劃的一環。所以連季氏也並未太過警覺,只是煩不勝煩而已,也只有趙無恤等旁觀者,才能看清真相。

給孔子沉重一擊的,還有與季氏親近的大夫少正卯也開始站了出來,同樣被稱為“魯之聞人”的他開始引導一面倒的民間輿論,堅持昭公陵墓不可改,一時間朝堂上唇槍舌劍,爭的不亦樂乎。

兩相爭執不下時,卻從魯國西鄙傳來了一封麻紙做的書。

到這時候,三桓和魯侯才恍然想起,窩在西鄙三邑的那位晉卿之子,魯國小司寇,可是沉寂已久了。近來一直忙著治理領邑,和盜跖玩捉迷藏,外加燒制瓷器,到處送小物件給卿大夫做禮物,以及在魯城曲阜推廣一種名為“紙”的書寫材料……

在書信中,趙無恤提出了一個建議。

“臣聞小宗伯之言,甚為有理,少正大夫之論,亦是可信。此事關乎國本,非此即彼,非對既錯,但三卿爭論不休,非邦國之利。何況儀禮之事,歷代各有不同,夏朝和殷商治理天下,都有自己的典章法制和禮樂,但是其立法並不盡善,流弊使制度偏失了中道。自宗周興起以來,有文王和武王這樣的明君,有周公這樣的良宰,於是考察夏商兩代的禮制,或者去除其中過分的內容,或者增加其中不足的內容,制定出纖細入微的周禮,又流傳魯國,所以季劄公子曾言,周禮盡在魯矣!”

“然而數百年來,禮儀繁雜累積,有不少都喪失了本原,若是不信,朝中肉食者識周禮者有幾何?俗言道,禮失求諸野,不如廣納魯國賢明大夫、士人之言,讓彼輩在魯城毫社聚集議論禮儀,執政和諸大夫擇其善者為治國良藥。”

“聚集?”

“議論?”

“大禮議?”

趙無恤的建議讓正反兩方都愣住了,隨即又迅速反應過來。

所謂魯國“知禮儀”的“賢明大夫、士人”,說的不就是孔子和少正卯兩派人麽?

對於這一點,兩邊從各自的領袖開壇授私學以來,往年已經戰過不知多少次,又怎會怕多出這麽一遭來?

孔門弟子和少正卯的年輕弟子們首先摩拳擦掌,準備大戰一場,而孟氏和季氏處,卻又分別接到了趙無恤的書信。

對季氏,趙無恤聲稱他擔憂這次孔子的發難,從頭到尾都是孟氏在搞鬼,先故意僭越讓孔子申飭一頓,隨後再讓季氏遭受更大的危機,所以季氏應該和無恤回到最初合作的道路上去。

對孟氏,趙無恤則擺出了一副支持孔子舉動的架勢,他與子服何一樣,跟孔門關系親密,領邑裏還有冉求、公西赤等人效力,簡直是鐵證如山。

有陽虎的前車之覆在,無恤沒指望取信於二卿,只要在他們心裏埋下一顆釘子,讓季氏孟氏永遠沒法再度合作就行了。

魯侯宋九年夏五月底,在子路等人的號召下,孔子數百門徒決定齊聚魯城,少正卯的弟子們亦然。曲阜的氣氛突然緊張了起來,陌生流動人口也多了不少,卻是因為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論戰即將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