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盜墓筆記(第2/3頁)

“陽虎一度被我抓獲,雖然他乘機逃竄,但虎符卻落下了,何足怪哉?子路可以憑借此物說服陽關守將投降,我可以以三邑大夫的身份,保他和手下所有軍吏兵卒無事。”

“原來如此。”子路是個直腸子,再加上被趙無恤言語折服,正對他敬重有加,所有也沒多想。

他下定決定後也不再糾結,立刻輕車快馬朝北方而去,連多余的兵卒也不等了。

冉求在趙無恤身後感慨道:“子路師兄性格倔強,平日裏無人敢惹他,也只有夫子能說教他一二,大夫卻是能折服他的第二人,冉求佩服。”

趙無恤則無奈地搖了搖頭:“唉,國運多舛,只能各自盡力而已,希望子路此行能順利完成君命,解除北境的大麻煩。”

既然答應了的事情,他也不再耽擱,立刻下令道:“穆夏、田賁,你二人立刻回城西集結武卒,力求今日內隨時都能開拔。”

“至於解救中都邑,子有,這事非同小可,我無法獨自決斷,必須知會季氏、孟氏二位卿士才行。”

無恤心裏想的則是,本來就是全體卿大夫共同承擔的剿寇義務,怎麽能讓自己一人承擔?不乘機多要些好處,怎麽對得起自己,怎麽對得起手下那些流血流汗的兒郎們?

……

與冉求徹夜從鄆城趕來曲阜報信同時,季氏、孟氏也各自從不同的渠道得知了盜跖劫掠周邊城邑的消息。

在接到傳車通報後,已經回到府邸的季孫斯、孟孫何忌的反應相同,那便是立即召集家臣商議。季孫斯因為早上少正卯的分析,已經料到會有盜禍興起,卻沒想來來勢如此猛烈,而孟氏則有些措手不及,好在子服何對大野澤盜寇多有了解。

他們都在分析這次盜寇作亂對自己孰害,孰利。

“孟氏在那邊並無領邑與田畝,反倒是趙子泰的三個城邑都在大野澤、雷澤左近,若能讓群盜和他兩敗俱傷,那就再好不過!”孟氏的公斂陽如此算計。

至於孔子的中都邑,他區區一個不得志的士人,巴掌大的一塊地方,並不值得孟氏費大力氣去幫忙。孔子雖然當過孟孫何忌的禮樂老師,但孟孫與他的關系卻並不佳,也只有與孔門交好的南宮閱和子服何憂心忡忡,諫言是否需要派兵去驅逐一二。

公斂陽倒是理直氣壯地反對子服何:“季氏乃是執政,這兩天也收攏了千余私屬,為何不由他們去?”

當然,季氏那邊也如此認為:“孟氏兵多,在陽虎叛亂期間元氣未傷,為何不他們去?”

甚至在少正卯看來,孔丘作為陽虎所樹的偽詐之人,既然陽虎倒台,那他作為陽虎余黨一起撤職也是應當,少正卯倒渾然把自己也是陽虎所樹的往事選擇性遺忘了。

最後的結論是,盜寇雖然來勢洶洶,但不過是癬疥之疾,搶完這一波就會和往常一樣縮回沼澤山林裏過冬。反正大野澤離曲阜極遠,兩家也很少有領邑在那邊,並不會侵犯自己的核心利益,所以二卿表現得漠不關心。

除了一邊競爭,一邊提防外來者趙無恤外,二桓更希望早點找到陽虎的蹤跡,奪回還在叛軍手裏的費邑、陽關、灌城。雖然沒有明確劃分職責,但接下來一段時間內他們的關注點已經確定了。

子路作為季氏的使者前往陽關招降,季氏的主力則防備費邑那兩千公山不狃叛軍。孟氏則要拔除在自家主邑郕地北面的灌城,若是有機會,便向東奪取陽關,控制整個北境。

或迫在眉睫,或有利可圖,反倒是圍剿盜寇吃力不討好,接到趙無恤拜帖請求召開公議後,季氏和孟氏竟抱著敷衍的態度,借口忙於其余事務,想拖到明天再議。

孟氏的公斂陽幸災樂禍地說道:“反正趙無恤分到的職責是奪回鄆城,現如今早已辦到,他的武卒不是號稱是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的強軍麽?此次剿寇,不如一人為之罷!他若走了,吾等正好接收城西,魯城的虎狼便能盡逐了!”

投入季氏門下的少正卯則如此打算:“執政,一如我說過的,趙無恤做了黃雀,在陽虎之亂裏得以飽食,若是再讓其坐大,難免生出非分之想,莫不如讓柳下跖做他背後的彈弓之人,將他削弱幾分。”

在派人相邀碰了灰之後,趙無恤更是徹底看透了這兩個目光短淺,內鬥爭先,外戰縮頭的卿族。中都方面,趙無恤已經先派輕騎士去窺探敵情,並不會耽誤明日的馳援。

營帳內穆夏、田賁等剛剛集結好兵卒的軍吏對此怒不可恕,紛紛提議幹脆不理季氏、孟氏,自行開拔出城算了。武卒一向強調軍事行動必須幹脆果斷,所以對魯國二卿的拖拖拉拉十分不耐。

連一向謙謹遲緩的冉求都忍不住破口罵道:“無怪乎夫子曾說,當政的三桓等人都是些器量狹小的人,何足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