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軍旅之才(第2/2頁)

子貢擅長貨殖和言辭,是王霸之才,而冉求的軍事學習才幹無恤已經目睹,若是他在政事上也很出眾,那也可以稱之為一國之才了。

這種人才,恰恰是趙無恤的陣營裏正缺的,他生出了一絲招攬之心。

他不知道的是,冉求也有這種心思。

其實不但是趙無恤對冉求充滿好奇,冉求對無恤也有敬仰之心。他很早就聽過趙無恤的名聲,從被夫子稱贊的“止殉令”開始,到他與師兄子貢的許多信件,對趙無恤在晉、在宋、在曹的事跡都有所了解。

而六月底的甄城之戰,更是讓冉求心儀不已,趙無恤居然能以五百之眾,擊潰三倍於己的廩丘齊軍。在齊魯鏖戰時冉求也沒少帶兵遇到過廩丘齊人,知道這些齊卒戰鬥力不弱。比起魯軍普遍的敗仗來說,趙無恤的戰績極其耀眼,已經稱得上是一位“善用兵者”了。

今日一見趙氏武卒的方陣戰術,居然和自己想出來的法子頗為切合,冉求吃驚之余更是驚喜不已:“夫子曾言,見義不為,無勇也。今日趙大夫出手助我擊盜,是為有勇,軍陣嚴整,破群盜猶如以石擊卵,有條不紊,是為有謀。有勇有謀,假以時日,他應該能成為先軫、司馬穰苴一樣的天下名將罷!”

雖然無恤年紀尚小,但因為長得早熟,所以看上去和冉求年紀相差不大,這讓冉求一時間又有些氣餒。

“弱冠之年就已經是兩邑大夫,而我卻連一個邑宰、家宰都不是。”

就在這時,趙無恤卻問冉求道:“子有之於軍旅,學之乎?性之乎?”

是後天學習的,還是天生就能見微知著,瞧見密密麻麻的竹林就能腦補出竹矛方陣來……

冉求謙遜地說道:“求學之於孔子。”

“孔子也擅長軍旅之事?”對於這個,趙無恤倒還是第一次聽聞,不由訝然。

子服何在旁插話道:“趙大夫見過孔子就知道了,孔子身形與其父叔梁紇相似,其力能舉城門,卻不肯以勇力聞名諸侯。他射、禦皆精,曾射於矍相之圃(在今山東曲阜孔廟西側),國人觀者如堵,知曉軍旅之事再正常不過!”

冉求也補充道:“夫子曾言,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只是夫子不願意以兵事聞名,也僅是挑選弟子中適合軍旅的人傳授之,並不想讓吾等將此當成主業。”

於是乎,一個身材魁梧、膂力過人,能開弓射箭,能駕車奔馳的山東大漢形象浮現在趙無恤眼前,和前世印象裏那位微笑鞠讓的知禮儒者形象結合起來,這讓他好奇之心越發濃厚。

不過他對孔子遇到糧食危機時采取的自卸武裝這一辦法卻不太苟同。

“子貢曾告訴我,他向孔子問過政,孔子言,足食,足兵,此外還要有人民的信任才可以。子貢又問,如果只能留二,那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兵。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兩項中還能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食,自古人都難逃一死,但如果沒有人民的信任,什麽都談不上……”

“孔子解散邑兵,出賣兵刃甲胄籌集糧食,若是在和平的年代本無可厚非。但如今是亂世,無兵卒則不能保小民性命安危,子有若是有半卒之眾,就不會被群盜圍困了。”

趙無恤這話婉轉之中帶著隱隱的批評,他是兩邑大夫,身份尊貴的卿子,對孔子這個鄰邑之宰提出自己的意見再正常不過。

當是時,孔子並不是後世那個不容任何人否定的“聖人”,他現在只是一個普通的士人,多年受挫讓他和弟子們都十分謙遜。

所以冉求也沒有像被踩了尾巴似的勃然大怒,因為對於這一“去兵”的舉動,他們師兄弟間也有討論過。其中冉求是婉轉反對的,子路是憤憤然拒絕的,平日孔子提出一些理念,也常常受到學生們的質疑,甚至劇烈的辯論。

這就是所謂的“君子和而不同”。

孔門諸子並不是孔子思想的簡單復制,而是一個出身不同,性格不同,最終所走道路也不盡相同的松散學派。

所以趙無恤察覺冉求的表情並未有異樣,因為對夫子的尊敬,也沒有在外人面前抱怨和非議孔子,這讓無恤對此冉求的本性更加認可。

說話間,眾人已經離開了大野澤的範圍,土地漸漸幹燥平坦起來,遙遙可以望見中都邑的城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