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國立中央研究院遷台前後

1 陳存恭、陳仲玉、任玉德,《石璋如先生訪問記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版,302頁。

2 郭寶鈞,《山彪鎮與琉璃閣·引言》,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1頁。

3 1948年11月15日,《夏鼐日記》卷4,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215頁。

4 轉引自嶽玉璽等,《傅斯年——大氣磅礴的一代學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291頁。

5 王叔岷,《慕廬憶往——王叔岷回憶錄》,中華書局,2007年版,74頁。

6 嶽玉璽等,《傅斯年——大氣磅礴的一代學人》,292頁。

7 《北大又面臨災難胡適自認“逃兵”在京校友校慶會中沉痛致詞》,載《申報》1948年12月18日。

8 《申報》1949年1月14日。

9 何茲全,《李莊板栗坳·史語所——我終身難忘的地方》,《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版,819頁。

10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史語所档案(以下簡稱“所档”):台2-88、92。

11 王富仁、石興澤編,《諤諤之士——名人筆下的傅斯年傅斯年筆下的名人》,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194頁。

12 轉引自李東華,《從往來書信看傅斯年與夏鼐的關系:兩代學術領袖的相知與傳承》,《古今論衡》第21期,2010年12月。

13 1949年5月4日,《夏鼐日記》卷4,238頁。

14 全漢升,《回首來時路》,《新學術之路》,487頁。

15、16 《竺可楨日記》第二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260頁。

17 《歡迎李四光歸國抵滬科學院華東辦事處盛會》,載《申報》1950年4月11日。

18 《中國博物館》2000年3期。

19 1950年6月21日,《夏鼐日記》卷4,305頁。

20 1950年7月29日,《夏鼐日記》卷4,313頁。

21 1954年4月11日,《夏鼐日記》卷5,83頁。

22、23 趙儷生,《籬槿堂自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4 1952年8月2日《夏鼐日記》卷4,498頁。

25 1952年12月31日《夏鼐日記》卷4,526—528頁。

26 葛劍雄整理,《譚其驤日記》,文匯出版社,1998年版。

27 《人民日報》1954年1月15日,作者張沛。

28 朱正,《1957年的夏天——從百家爭鳴到一家爭鳴》,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9 陳存恭、陳仲玉、任玉德,《石璋如先生訪問記錄》,319—320頁。

30 1949年7月10日,《夏鼐日記》卷4,249頁。

31 所档:李6-1-16。

32 所档:台2-2。

33 俞大綵,《憶孟真》,聊城師範學院歷史系等合編,《傅斯年》,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23頁。

34 俞大綵,《憶孟真》,聊城師範學院歷史系等合編,《傅斯年》,322頁。

35 原載1950年1月30日《台大校刊》第55期,歐陽哲生編,《傅斯年全集》卷7,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376頁。

36 陳寅恪,《陳寅恪集·詩集》,三聯書店2001年版,74頁。

37 聊城師範學院歷史系等合編,《傅斯年》,244頁。

38 所档:北16-7。

39 所档:北16-9。

40 張春樹,《溫舊業、念恩師——附論民國史學》,《新學術之路》,975頁。

41 李揚編著,《國立中央研究院史》,中國科學院圖書情報工作雜志社,1998年版。

董作賓攜女友田野調查風波

1 在美國主要研究印第安人小語種,歸國後主要研究藏緬語、馬來語、倮倮語等民族語言。

2 所档:元234-9。

3 所档:Ⅲ:202。

4 所档:Ⅲ:205。

5 舊稱彰德。

6 所档:元23-32。

7 指民國政府首都南京。

8 傅斯年致史語所電,歐陽哲生編,《傅斯年全集》卷7,145頁。

9 參看本書《至剛至柔至情至性——傅斯年與家人》一文。

10 “如”字疑為“尚”字之誤。

11 耿雲志主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黃山書社,1994年版,第23冊,245—246頁。

12 同上,244頁。

13 1935年4月7日,《夏鼐日記》卷1,310頁。

14 所档:元23-33。

15 所档:考4-6-11、12。

16 耿雲志主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23冊,247—248頁。

17 所档:考4-8-5。

18 耿雲志主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23冊,249—252頁。

19 同上,181—182頁。

20 同上,253—259頁。

21 所档:元23-35、36。

22 所档:元16-1。

23 董作賓,《關於丁文江先生的〈爨文叢刻〉》,《丁文江這個人》,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183頁。

至剛至柔 至情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