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第5/6頁)

這所謂「有人」,自然是指太子的生母周貴妃。皇帝立即答說:「娘娘請放心,兒子不會虧待她的。」

「我本來想交代李賢,將來要保護皇後。既然你說不會虧待她,那麼,你自己去交代他們。」

「是。」

答應是答應了,皇帝不免困惑。不知道周貴妃將來會如何欺侮未生子的皇後,因而先找了裴當來問。

「老奴不敢瞎說。」裴當非常謹慎,「怕生是非。」

「不要緊,你儘管告訴我,我放在心裏就是。」

「萬歲爺不會生氣,老奴才敢說。」

「我不生氣,決不生氣。」

有這麼堅決的表示,裴當才敢透露,但仍舊是有保留的:「有人私下在說:萬歲爺萬年以後,那時的太後,應該只有一位。」

「誰說這話?」

裴當不答,只是磕頭。皇帝明白了,他不肯說,就是怕生是非。心想已經許了他甚麼事「放在心裏」以及「不生氣」,那就不必追問了。只是在想,「母以子貴」,所謂「那時的太後,應該只有一位」,自然是周貴妃。這也就是說,太子即位後,不認嫡母。此為必無之事,即令嗣君有此悖逆之行,群臣亦會力爭,無足為憂。但此外呢?

皇帝思索了好一會,認為只有一件事可慮,宜乎預先交代,當即召喚在廊上待命的李賢與王翺入殿。

「皇後賢德,外臣不會明瞭,大家只知道皇後為我哭瞎了眼睛;風寒入骨,壞了一條腿。你們不知道皇後謙德過人,我幾次要封皇後之父,她都不肯。皇後兩兄,都在土木堡殉了難,幸而錢鍾有個遺腹子。」

皇後之父,照例封伯爵,後父錢貴,官至中軍都督同知,何以未封,外臣都不解其故,如今聽皇帝所說,才知道是皇後不願。子是李賢、王翺齊聲稱頌皇後賢德。

「可惜皇後無子,然而亦並不減我對皇後敬重之心。我跟皇後可以說是患難夫妻,我在沙漠的時候,皇後罄中宮所有,賞賜也先,為的是希望我能早早回京。復位以後,我叫人開珍寶庫,要皇後自己選擇飾物以為補償,皇後一無所取。」皇帝說到這裏,正色喊一聲,「李賢!」

「臣在。」

「我有一段話,你回內閣要記檔!」

「是。」李賢側身屏息,仔細聽著。

「如果皇後走在我前面,那不用說,我自會處置。倘或皇後後我而崩,千秋萬世,與我同穴。」

原來皇帝想到,周貴妃將來可能會欺侮皇後之一事,便是不許皇後合葬,因而特意作此叮囑。李賢莊容答奏:「臣謹遵旨,退而書之於冊,以後有閣臣新入,當格外交代,以免日久遺忘。」

「好!這樣處置很妥當。」

「臣尚有一言陳奏,東宮已行冠禮,宜乎早擇賢配。」

「說得是!太後亦早有這話,派人私下探訪,已訪到幾個人,我的意思是想多問幾家,擇賢而定。」皇帝又說,「東宮婚禮,不妨先由禮部預備起來。」

為東宮擇配,原是慈壽太後心目中的一件大事,如今由於李賢的陳奏,越發加緊進行。仁壽宮及周貴妃宮中管事的太監牛玉、夏時,加上裴當,一齊出動。半個月的忙碌,選定了十二家的淑女,由慈壽太後親自挑選,中選的三家,姓王、姓柏、姓吳,年齡恰好都是十四歲。一經選中,即不再回母家,養在別宮待年。

「娘娘看,」皇帝私下叩問太後,「這三個女孩子,哪一個最好?」

「王家的女孩子穩重。」

「是!兒子看,也是如此。」皇帝作了決定,王氏是未來的中宮,柏氏、吳氏為副。

※※※

慈壽太後駕崩了,尊謚為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後,合葬宣宗景陵,神主入祔太廟。喪儀隆重非凡,皇後看在眼裏,不免感觸。

「皇上,有件事,不知道該不該說?」

「你說,你說,怕甚麼?」

「皇上別忘了,還有一位太後。」

「喔!」皇帝沉吟著,想起他的嫡母──宣宗皇後胡氏,名善祥,山東濟寧人。早在永樂十五年,就被選為皇太孫妃;仁宗即位,成為皇太子妃;宣宗即位,立為皇後。其時慈壽皇後──當年的孫貴妃得寵,胡皇後多病又無子,宣宗想廢後而立孫貴妃,但廢之無名,便逼迫胡皇後自己上表辭位,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當時的大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或則口諫,或則上奏,紛紛力爭,而宣宗只說:「是她自己辭位的。」外臣既不能請出胡皇後來跟皇帝對質,只好不了了之,聽從宣宗立孫貴妃為後。

不過,張太後卻仍舊當「靜慈仙師」為宣宗的元後,內廷筵宴,命胡皇後居於孫皇後之上。為此,孫皇後常怏怏不樂。

到了當今皇帝即位,張太後成為太皇太後,胡皇後便是太後,而「靜慈仙師」的稱號如舊。正統七年十月,太皇太後駕崩,靜慈仙師痛哭不已,一年以後,鬱鬱以終,以嬪禦禮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