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第4/6頁)

接著,閣中出現了十五歲的太子,身材長得很高大,跟著他身後的一個極妖嬈的宮女,雖梳著辮子,但豐容盛鬋,已有徐娘風味,袁彬細辨一下,才想起她就是阿菊,回憶上一次見到她,是在南宮,那是十年前的事了。

等太子見過了祖母,袁彬向太子下跪問安。孫太後便說:「袁彬要到南京去了。你要記住這個人,沒有他,你父親跟你都不會有今天。」

「是……是。」

太子有個口吃的毛病,說這個「是」字,舌尖會抵住上顎,張不開口。袁彬是初次發現,不免暗暗為太子擔心,因為皇帝認可臣下的陳奏,亦是說一個「是」,將來太子即位臨朝,期期艾艾地說不利落,豈不有傷天威?

「袁彬,」太子說得很慢,「你,哪裏人?」

「江西新昌。」

「離南京很近嘛!」

「是。皇上許臣隨時可以回家。」

「好!」

太子沒有再說下去,袁彬覺得是告退的時候了,當即向太後磕頭,也向太子跪辭。出了清望閣走不多遠,只聽後面有人在喊:「袁彬!袁彬!」

回頭一看,正是阿菊,袁彬便站住了腳,等她走近來問道:「萬姑娘有話要跟我說?」

「不是,是太子要我告訴你:你要常常奏請回京,來給皇上請安。皇上只有你在旁邊陪著,興致才會好。」

「是!皇上許了我,年下進京來過年。」

說完,袁彬忽然雙淚交流。阿菊只以為他傷別,便安慰他說:「再過兩三個月,你又能見皇上了,有甚麼好傷心的?」

「我傷心的是皇上恩德如天,可是我仍舊免不了要受人的氣。」

「你受了誰的氣?」阿菊問說,「門達?」

袁彬不答。「我走了。」他掉轉身去,忽又轉過腳來說,「萬姑娘,太子說那個『是』字,很吃力,何不改一改呢?」

「怎麼改?」

袁彬想了一下說:「現在還不能改,到太子將來登了大寶,群臣奏事,如果認可,不必說『是』,改成『依議』,意思是一樣的。」

「哪兩個字,你寫給我看。」

說著,阿菊伸出皓腕,翻開手掌。她是一雙硃砂手,手掌手背,紅白分明。袁彬深知禁中的規矩,不敢在她手掌中寫字,只在口中說道:「依順的依,建議的議。」

「喔,依議、依議。」她唸了兩遍,很高興地稱讚,「改得好,張口就是。」

阿菊停了一下又說:「等太子有一天可以改口說這兩個字,就是你回來接替門達的時候。」

※※※

由於這天逛禦花園受了寒,孫太後一回寢宮,便即寒熱大作,病勢日重一日。皇帝很孝順,祈天禱神,乞延陽壽,又恭上徽號為「聖烈慈壽皇太後」,算是「沖喜」。但這一切都毫無效驗,太後自己亦知道危在旦夕,特命皇帝至病榻前,有所叮囑。

「你記不記得老娘娘駕崩之前的故事?」

皇帝想了一下明白了,老娘娘指仁宗誠孝皇後,在宣宗賓天,當今皇帝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後。正統七年十月大漸時,雖然皇帝已經十六歲,親裁大政亦已多時,太皇太後仍舊召楊士奇、楊溥,命太監傳問:「國家還有甚麼大事未辦?」

楊士奇、楊溥回奏,尚有三件大事未辦:第一件是建文帝雖廢為庶人,仍舊應當修實錄,以補國史之不足。第二件是成祖有詔,凡有收藏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人遺書者死,這條禁令,請予撤銷。二楊說一件,太監轉奏一件,太皇太後都點頭同意。第三件事未及詢問,太皇太後便嚥氣了。

「娘娘是說當年老娘娘特召楊士奇、楊溥來問未辦的大事?」

「是的。我也想問一問一班老臣,當時第三件大事是甚麼?我快要跟老娘娘見面了,娘娘如果問到我,好有個交代。」

「這也不必費事,兒子去問李賢好了。」

「不!我另外還有話要說。」

於是皇帝宣召李賢及吏部尚書王翺至仁壽宮,因為王翺是四朝老臣,年已八十,怕慈壽太後如果問到永樂年間的往事,只有他能回答。

「當年太皇太後召楊士奇、楊溥,垂詢國家可還有未辦的大事,第三件來不及問,太皇太後就崩逝了。」皇帝看著李賢問,「你知道不知道,那第三件是甚麼事?」

「臣彼時年資尚淺,未有所聞。」

「王先生呢?你跟楊士奇很熟,總聽他說過吧?」

「是。這件大事,皇上已經秉承懿旨辦過了。」王翺答說,「那就是釋放『建庶人』文圭。」

「喔,原來是這件事。」皇帝很欣慰地,親自入寢殿告訴了慈壽太後,接著又問,「娘娘還有甚麼話要問他們?」

其時後妃都在寢殿中伺候湯藥,太後示意迴避,只留皇帝在病榻前,然後說道:「皇後沒有兒子,將來你百年以後,我怕有人會欺侮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