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在朝鮮 第七十三章 錯過了(第2/4頁)

這些日本人兩千年未曾有過的如此多的超級牛人,可以說在這戰之前,已經用盡了全部心力來推斷這場戰事的結局如何,並且一步步的進行布置。甚至也算到了以日本如此薄弱的家底,打到這個地步,也差不多山窮水盡——這和徐一凡始終維持一隅之地的作戰規模,並且不輕易尋求會戰的補給規模不一樣,是橫貫兩處海域,支撐著十幾萬大軍海外外線全面出擊的巨大戰事。而且徐一凡不用維持一支消耗巨大的近代吞金巨獸——海軍。

雖然可言是傾國運之一賭,但是上至伊藤博文,下至具體指揮作戰的部隊長,都認為這場戰事收功有七成把握。

可是,偏偏清國出了一個徐一凡。

這個彗星般崛起在東亞政壇上面的人物,如此深刻的變動了這場戰局。讓他們這些人的所有籌劃,所有野望,都全盤落空!

清國宣布求和投降。

徐一凡不降。

他有一支覆滅了日軍兩個野戰師團的強悍部隊,他占據遼西遼南的內線地位,他收編了數萬遼南的清軍,而且他仿佛知道,只要打下去,日本就難以為續!

最要緊的還不是這些,而是他已經鼓起了風潮。清國並不是沒有戰鬥下去的實力,而是沒有一個中流砥柱引領他們作戰。徐一凡已經代替了灰頭土臉的李鴻章,一時成為天下之望!

日置益當初不是沒有評估過徐一凡和他勢力,日本收集清國情報的渠道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但是對徐一凡的評價,各個渠道匯總而來的資料和最後論斷都差不多。外交部門對徐一凡的評價還尤其高一些,因為多少了解一些徐一凡在南洋的內幕。認為他有相當的力量。但是大家都認為,徐一凡僻處海東,又不像李鴻章那樣海陸師俱備,在大清政壇各方面奧援又多,財力也雄厚,並不是一支超過李鴻章的力量。大家還同樣認為徐一凡很有野心,在日軍對清國本部還有李鴻章進行打擊的時候,象他這樣的野心家,按照中國歷史的傳統路數,應該按兵觀釁,清國本部還有李鴻章敗得越慘,他就越有渾水摸魚的機會。清國中樞本來就很不待見徐一凡,他手頭的實力就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錢,他會為了清國把自己本錢拼幹凈?

當初對徐一凡這支力量戰事起後的判斷就是,徐一凡很可能利用這次戰事,順勢從朝鮮退到滿洲境內,很可能會囊括吉黑兩處,讓開大路,然後趁機揀奉天的便宜。誰也不認為他會堅決抵抗。

誰也沒想到,徐一凡堅決抵抗了,還讓陸軍吃了大虧。更千裏回師,在天下皆降的時候,喊出了那振聾發聵的一聲。

徐一凡,不降!

這一聲鼓蕩的風潮是如此之大,竟然讓日本二千年積蓄的元氣所作育出來的明治一時匯萃之精英,畢生的苦心竟然有化為泡影的可能!

看著陸軍那些將領通紅的眼睛,日置益在心中只能長嘆。他倒是不介意這些軍人的遷怒。只是覺得心裏面空落落的堵得慌,這場戰事,到底要走到何處為止?

戰爭一開始,就要想到如何結束。日本以少兵臨大國,本來就求的是迅雷不及掩耳一下震懾住昏憒的對手。將戰事一下展開在三處同時進行也就是這個目的。

可是當戰事無法結束的時候,又該怎麽辦?

外面的風聲越來越大,但是這海風,卻沒有一絲吹進大本營會議室內。氣壓越來越低,讓每個人都覺得喘不過氣來。每個人都是汗如雨下,臉色鐵青。

屋子外面又傳來了腳步聲,屋中呆坐的大本營幕僚們目光都轉了過去。現在來的都是外交情報,所有軍事情報通傳都是一律暫停,外面腳步聲響,來的一定就是信使。誰知道又送來了什麽倒黴消息!屋子裏端坐的幾十個人,好像被集體催眠了,各色各樣的目光——瘋狂,呆滯,不甘,絕望,憤怒,暴躁……在這一刻都匯聚在一處,整齊的緩緩轉動。連呼吸,在這一刻都屏住了。

一片寂靜當中,就看見一個專門傳遞外交情報的信使臉色蒼白的走到了門口,手裏舉著一份情報郵袋,封口火漆殷然,但是看那信使的神色,分明已經知道了郵袋內的情報是什麽。

“……清國已經發下上諭,求和文電,是翁同龢擅自所為……翁同龢已經被革職還鄉,清國光緒皇帝親發上諭,不與帝國議和,而委徐一凡和李秉衡為南北兩面欽差大臣,和帝國戰鬥到底!”

屋子裏所有人的心仿佛一下就墜入谷底,那種從萬丈高台落下的心情,仿佛都能聽見碎裂的聲音!

日置益閉上了眼睛,他還沒有那種智慧理清現在亂成一團的思緒,他只是深切的感覺到,東亞歷史,從此刻,已經深深的不同了。

屋子內短暫的沉寂迅即被打破,幾個眼睛血紅的陸海軍將領猛的跳了起來,發狂一般的敲著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