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在朝鮮 第七十二章 城頭變幻大王旗(下)

公元一八九四年九月二十九日,北京。

朝廷求和的消息,這些日子以來,一直如同沉沉的烏雲籠罩在這天下萬方的中心。就連往日總是顯得天高雲淡的京城秋日,都顯得是如此的沉悶,如此的讓人喘不過氣來!

大清,怎麽就降了呢?

京城街頭,人跡寥寥,大家都五心不定的蹲在家裏。秋日陽光灑下來,往日人潮湧湧的茶館,都冷冷清清,只有說書先生沙啞的嗓門兒在空蕩蕩的茶座周圍回蕩。

“……話說當日風波亭上,嶽爺爺一身白衣,端坐於地,對著頭頂夜空大哭三聲:‘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天日昭昭!’那秦檜兒冷笑一聲,歪歪嘴,幾個力士就已經上前,將嶽爺爺拉肋而死!”

這幾天,京城當中,不管是掛字行的說書先生,還是春字行的單口樂,竟然不約而同,都說起這精忠說嶽全傳!

街頭巷尾,這遍布的淮軍防營官兵,更不知道招惹了多少白眼。從小胡同裏面,還有人偷偷的扔磚打瓦。這些防營官兵,也跟覺著自己做了什麽虧心事似的,見人繞著走,整天耷拉著個腦袋,只是忍受大家的白眼。

大清是出秦檜兒了,這秦檜兒是誰,這趙構是誰,大家心裏自覺跟明鏡似的。唯一可嘆的,咱們大清的嶽武穆還不知道在哪裏!

這讓人喘不過氣,哭不出聲,殺得死人的沉悶當中。一個個壞消息接踵而來,北洋水師提督自盡,兩大總兵自盡,水師精華出海,降了白旗全艦隊自沉!

朝廷還在去電遼南,要奪了唯一能打的徐大帥的職位,要巴巴的將自己武器甲胄都丟下,捧到小鬼子的面前!

更有流言紛紛,不僅在百姓口中口口流傳,更在京城百官當中偷偷散布。朝廷裏的奸臣,是鐵了心要和,要割滿洲,割山東,割台灣,要停了旗餉,用來給小鬼子賠款。皇上已經給囚在頤和園的小島上,一個名字裏面兒帶著十八子的公公,還給皇上送過毒餅子,毒死了一個忠心耿耿,替皇上嘗食物的嬪妃,種種樁樁,活靈活現的傳得讓人欲哭無淚,但是看著街頭遍布的那些洋槍,真不知道讓人朝哪裏放聲一哭去!

這壓城欲摧的烏雲,卻在九月二十六日這天兒,仿佛被一道閃電撕開,露出了久違的朗朗乾坤。

京城裏面大清時報早就停了,但是這消息就是如水銀泄地一般的流淌到了四九城各處。

那些讀書養望的翰林們在念叨。

那些小京官兒們在念叨。

那些舉子秀才讀書人在念叨。

旗人閑漢們在念叨,四九城下力氣的爺們兒在念叨,八大胡同裏的姑娘龜公們也在念叨。大家口口相傳,不知道怎麽,這幾個再平常也不過的字眼兒,平時覺著自個兒再不會關心的事情,只要在口裏一念出來,就沒出息的熱淚盈眶!

徐一凡,不降!

帶著十萬大軍,有著這麽大地盤,一年有千把萬銀子進項,有機器局,有大炮,有兵船的人降了。被稱為老佛爺,尊貴得天下唯一的人降了,那些紅頂子大員,吃著親王俸雙親王俸,起居八座的大官兒降了。就一個孤處朝鮮,帶著萬把子弟,東拼西殺,劍甲已殘的徐大人不降!

消息一旦敞開口子,更多的消息就洶湧而來,京城的老少爺們兒轉眼又湧上街頭,將大小茶館擠得滿滿當當的,不管量有多窄,先來上兩碗,然後個個嗓門兒高亢的比劃。

“……各地督撫紛紛去電徐大人那兒,就倆字兒,不降!”

“哪些督撫?”

“多了去了!哪像京城這些黑了心的大員,人家畢竟還有份人心!誰樂意巴巴的朝小鬼子磕頭?跪下去,小鬼子還沒他們高,這腦袋就磕得下去?”

“姓李的沒有好玩意兒,都他媽的生兒子沒屁眼,祖墳要給平掉!”

“小聲兒點兒,外面有兵!”

“有兵咬老子鳥毛?爺偏偏放聲兒,李二先生是漢奸!”

“囚了皇上,這也是母雞司晨!”

“還好大清有徐大人,徐武穆,徐爺爺!這才是擎天保駕的大功臣,大豪傑!”

“看他們還能撐上多久,再這麽倒行逆施下去,沒說的,四九城爺們兒都去叩闕!愛新覺羅的家業,還能讓葉赫那拉給敗了?”

“同去同去,這就去叩闕,咱們都是皇上的子民,到了園子外面,為皇上同聲一哭,看看那些黑了良心的家夥,還能不能在琉璃座上面兒坐得穩當!”

※※※

頤和園內,幾個軍機處才王八翻身的後黨大臣,這個時候卻一臉是汗的坐在護軍院子裏一間大屋裏面,個個滿臉是汗,服侍的太監蘇拉們不斷的送上手巾把子,還有敗火的花茶,但是這些大員,卻一個個流的汗更多。

隆宗門軍機處他們已經不敢呆了,隆宗門的護軍都是旗人勛貴子弟,不知道從哪裏聽到了大清要停旗餉賠給小鬼子,當即就來了一個卷堂大散,沒人當差了。他們要敢坐著轎子到隆宗門去上值,街上砸過來的磚頭瓦塊就夠給他們起個墳頭的。這幾天大家夥兒幹脆吃住在頤和園內,用李鴻章的兵保護著,提心吊膽的看著各處來的奏折電文,越看越是欲哭無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