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在本書前面的章節中,我們一直努力使本書既適合一般讀者閱讀,也對專業人員有用。對於一般讀者,我們沒有使用腳注,敘述中也未提及主要原始資料出處。在此,我們詳細列出本書具體參考資料的出處。但是,由於我們的畫布跨越了不同時代、文化、大陸和職業,遺漏和錯誤之處在所難免。因此,我們歡迎評論和糾正。接下來,我們將使用一些重要縮略語:AMNH: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BMFA:波士頓美術館;FSGA:弗利爾和賽克勒博物館档案館;HAMA:哈佛藝術博物館档案館;HLHU:哈佛大學霍頓圖書館;HUA:哈佛大學档案館;LOC:國會圖書館;MMA:大都會藝術博物館;NAMA: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之前的威廉·羅克希爾·納爾遜藝術博物館);SAAA:史密森尼學會美國藝術档案館。有關報紙的縮略語如下——IHT:《國際先驅論壇報》;NYT:《紐約時報》;WSJ:《華爾街日報》;WP:《華盛頓郵報》。

第一章 遊戲規則

中國及其不斷增長的收藏階層:引自《蘇富比簽署協議》,2012年9月21日《紐約時報》。Press release quoted in“Sotheby’s Signs Deal”,NYT September,21,2012.

那場運動早有先兆:參見《拍賣行在傷口上撒鹽》,2000年5月6日《紐約時報》;《中國回購其歷史》,2000年5月11日《考古雜志》在線;《佳士得藐視中國,繼續拍賣珍寶》,2000年5月1日路透社。Details in Souren Melikian,“Austion Houses Add Insult to Injury,”NYT,May,2000.See also Spencer Harrington,“China Buys Back Its Past,”Archaeology online,May 11,2000;as well as numerous news reports,such as Dominc Lau,“Christie’s Defies China,Auctions Treasures,”Reuters,May 1,2000.

據美國蓋蒂基金會會長詹姆斯·庫諾(James Cuno)估計:源於庫諾《誰擁有文物?博物館以及我們為古代遺產而戰》。In Cuno,Who Owns Antiquity?Museums and the Battle Over Our Ancient Heritag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93 et seq.

看到目前發生的一切,真讓人震驚:引自《中國盜墓者糟蹋數千年歷史》,2012年1月2日英國《衛報》。Tania Branigan,“China’s Tomb Raiders Laying Waste to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The Guardian(London),January 2,2012.

2003年5月,《華盛頓郵報》派遣約翰·波姆弗雷特(John Pomfret)前往香港報道那次流拍活動:《中國發現被盜佛像》,2003年5月28日《華盛頓郵報》。John Pomfret,“China Uncovers Looted Buddha,”WP,May 28,2003.

20世紀,許多中國最好的藝術作品:參見邁克爾·沙利文《現代中國藝術:柯恩與沙利文收藏》。Michael Sullivan,Modern Chinese Art:The Khoan and Sullivan Collection(Oxford:Ashmolean Museum,2001,rev,ed.2010),5.

任何有思想的收藏家:參見《我們博物館中的中國和日本》。Benjamin Marh,China and Japan in Our Museum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9),4.

詹姆斯·庫諾對那些辯論進行了加工:庫諾編輯的《誰的文化》一書。In Cuno,ed.,Whose Culture?(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9).

實際上,老額爾金的聲名狼藉:對於額爾金的懷疑,參見《鴉片戰爭:毒品、夢想與塑造現代中國》、《蠻夷與滿清官吏:西方探訪中國1300年》。see Julia Lovell,The Opium War:Drugs,Dream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London:Macmillan/Picador,2011),259~262.See also Nigel Cameron,Barbarians and Mandarins:Thirteen Centuries of Western Travelers in China(New York:Walker/Weatherhilll,1970),345~360.

無論英國還是法國:參見何偉亞《英國課程:19世紀中國的帝國主義教育》。In James Hevia,English Lessons:The Pedagogy of Imperialism in 19th Century China(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2003),49~63.

搶劫開始後的第一個下午:引自《藝術掠奪者》。Wilhelm Treue,Art Plunder(London:Methuen&Co.,1960),204~205.

從那時到今天,法國也有一些人超越了民族主義的揶揄:引自提耶茲《蠻夷的鏡頭:西方攝影師所拍乾隆皇帝的西洋宮》。Regine Thitiez,Barbarian Lens:Western Photographers of Qianlong Emperor’s European Palaces,(Amsterdam:Gordon&Breach,1998),59.

那次會議對中國具有象征意義:參見《1900年紐約有關海外傳教使團大一統傳教聯合會議》(Ecumenical Conference on Foreign Missions,New York,1900),in Burke Library,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Columbia University,Mission Research Archives,Section 12.

實際上,如喬治·凱南在1951年出版的《美國外交》一書中所觀察到的:凱南《1900年至1950年美國外交》。Kennan,American Diplomacy 1900-1950,(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1951),36~37。

他們壓迫我們的人民,褻瀆我們的神靈:引自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一些經過修撰的傳記,對慈禧太後有相關詳細論述;包括斯特林·西格雷夫《龍夫人:慈禧故事》;以及張戎《慈禧太後正傳》。Jonathan Spence,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New York:Norton,1990),233~234.Sterling Seagrave,Dragon Lady:The Life and Legend of the Last Empress of China(New York:Knopf,1992),and Jung Chang,Empress Dowager Cixi:The ConcubineWho Launched Modern China(New York:Knopf,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