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繪畫的力量

美國與亞太地區的第二階段的碰撞,正值19世紀世界範圍內帝國擴張群雄紛爭。到了1900年,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口和可居住土地,都處於十來個國家的統治之下。雖然美國的領導者聲稱,美國擁有優越的政治道德,但它仍然參與到了擴張競爭之中。對於美國來說,它較少利用貿易來表達意志,而是采用了更多其他的方式。因此,1851年,美國太平洋貿易遊說集團向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施壓。那位總統在其他方面並不怎麽堅硬,卻大膽派出了一整支小型艦隊駛入日本。之前,很少有西方人涉足那裏。此舉並未贏得掌聲一片。在菲爾莫爾總統的批評者中,有《紐約時報》的編輯。他們警告說,不要為了“每年只有幾批棉布貨物”的市場,試圖“用炮彈、子彈和炸彈打開一條通道”。美國國會和許多其他人則有不同的看法。1853年,馬修·佩裏司令的海軍艦隊揚帆起航。他統領的“黑船”,成功撬開了駛入封建日本的通道。

很少有人能夠預見到此事產生的後果。在15年之內,日本的叛逆者們致力於現代化建設,他們清除了日本閉關鎖國的舊秩序。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崛起,建立了開放、有效,以及在永遠正確的君主象征領導下的中央政府。從那時起,美國和日本開始與歐洲競爭,爭奪控制中國的主導權。此時的中國,正飽受饑荒、叛亂、腐敗,以及(在北京看來)傳教士的困擾。1898年,美國艦隊司令杜威率太平洋艦隊在馬尼拉灣大獲全勝。之後,美國把菲律賓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威廉·麥金利總統宣布,經過一番虔誠祈禱,他依照上帝旨意,將菲律賓群島納入了“美國版圖”)。

1898年,美國國會對吞並夏威夷的提議進行辯論,其中彌漫著擴張主義情緒。在眾議院演講時,紐約州眾議員威廉·蘇爾澤掩飾不住內心的狂喜。他對持懷疑態度的人們呼籲道:“讓我向美國商人大喊:要奔向太陽落下去的地方,奔向太平洋!”那裏有數百萬、上千萬需要吃飯的民眾,那裏有巨大的市場在召喚,歐洲列強已試圖控制那裏。“在世界商業競賽中,我們決不能落後。”隨後,蘇爾澤眾議員還宣布了更多超越其想象力的預言。他說,不出一百年,美國貿易的巨大體量,“將不僅跨越大西洋,還要跨越寬廣的太平洋”。

那些盛行的觀點和隨之發生的行動,宣告了美國作為一個亞太地區強國的首次亮相。華盛頓早期轉向遠東的一個明顯前兆,是美國迅速出現了一個社會團體。其成員由外交官、傳教士、商人、金融家及其家屬組成,長期在中國居住。從此,在中國北京和其他開放的口岸城市,首次出現了不斷增長的美國人社區。在中國偏遠地區,傳教士的活動也在急劇擴大。有關東亞的書籍,在美國出版目錄上占有重要地位。美國國務院駐外事務處的年輕人,開始破天荒地學習基礎漢語。我們在本章節涉及的,是美國轉向亞太過程中一個被人忽視的方面,即女人的重要性。在中國居住的美國人的家眷,經常有著與丈夫不同的日程表。她們不僅與中國女人交朋友,還被中國風俗、衣著、日常生活和從眾心理所吸引。本章節和下一章節(我們還將順便去趟西藏)將集中討論那種情形如何形成。正是聖路易斯博覽會,打開了一扇美國通往中國的特別之門。

1904年的聖路易斯博覽會,或許成了美國展示自己強大擴張主義力量,以及新型伸縮性的最佳時機。博覽會的舉辦,也是慶祝傑弗森的《路易斯安那購地案》一百周年紀念。那筆交易使美國將15個州和加拿大的兩個省納入版圖,成為美國歷史上獲得的最大面積的領土。博覽會的官方期刊興高采烈地歡慶美國的西進成就:“人們與一望無際的荒野和野獸搏鬥,僅僅100年,便使那裏成為20個偉大聯邦的所在地。與此相比,荷馬《伊利亞特》的英雄們所取得的成就,真是小巫見大巫。”

博覽會開幕前,3萬人一天24小時連軸轉,一直幹到周五深夜,忙著對地面進行最後的整理,拆除腳手架,布置展覽。4月30日上午9點,達官貴人從三個方向匯集到作為博覽會中心的聖路易斯廣場。在一支樂隊率領下,當地顯貴與來自不同地方的外國政府代表相互寒暄。美國各州和領地的大人物,包括從華盛頓乘專列抵達的國會議員,也在此與大家會和。兩艘美國戰艦——納什維爾號炮艇和勞倫斯號魚雷驅逐艦,駛進了聖路易斯海港。汽笛齊鳴,人群發出高聲呼喊,來迎接那兩艘戰艦,為博覽會增添了耀武揚威的氛圍。

天氣極好,令人舒暢。大約有187000人親臨開幕現場,他們俯首祈禱,聆聽五花八門的致辭。500人演唱了由當時美國著名詩人埃德蒙德·克拉倫斯·斯特曼創作的《西部贊歌》,以此對來賓表示歡迎。最後是以吉蔔林格調響亮吹奏的《嶄新和更高貴的國土》!在一名衛兵陪同下,美國戰爭部部長威廉·霍華德·塔夫脫參加了博覽會開幕活動,並發表最後的重要講話。現場向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發送了電報。此時,總統正站在白宮的東屋。下午1點14分30秒,羅斯福總統按下了發報機上的金色按鍵,莫爾斯電報的嘀嗒聲,穿越了1100多公裏。開幕現場的閘門打開,水流形成階梯瀑布,成千上萬面旗幟隨即展開。至此,全世界從未見過的最大規模的國際展覽會——“偉大的路易斯安那購地案展覽”開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