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你,要選擇什麽樣的道路?(第4/5頁)

但如果你今天不敢處罰太子,新法才剛剛推行,國內有多少貴族都在等著看好戲,明天還有誰會把新法放在眼裏?變法是你發動的,如今你又不敢真的執行,國君又會怎麽想?

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貴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師。”於是法大用,秦人治。

這時衛鞅對孝公說:“法令之所以不能實行,就是因為貴族們不守法。如果君上真的決心變法,就請先從太子開始處刑吧!太子是未來的國君,不能依法在他的臉上刺青,那就讓太子的老師來替代。”

太子當時犯的法,需要接受黥面的刑罰,也就是在臉上刺青。但太子是未來的國君,國君的身體不能有傷殘,那該怎麽辦?於是商鞅建議由太子的老師們來代替太子受刑(各位看,當老師的還真夠倒黴的)。但即使如此,人人都將知道是太子犯法,這對太子將是巨大的羞辱。

天下的事情,沒有不需要付出代價的。到這一刻,秦孝公面對他人生的巨大考驗。衛鞅等於是在質問他,是不是真的想實行新法?如果孝公不能堅持下去,那麽變法事業就到這裏為止,不可能再往前走了。

因此孝公決定堅持變法,他先從自己的親生兒子,也就是這個國家的太子開始犧牲。但如此一來,老百姓就發現連太子犯法都不能夠幸免,於是太子以下,人人就不敢不守法。變法因此成功,秦國從此國富兵強。

在此我想問各位一個問題,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最後消滅了所有的國家。但商鞅的辦法到了後來又不是什麽秘密,為什麽六國不學秦法,而要眼看著局面越來越糟?

原因很簡單,正如衛鞅所說“法之不行,自於貴戚”,貴族們從來也不覺得他們應該守法,在六國和秦國都是一樣的。可是六國不敢對付既得利益者,而孝公和商鞅敢。如果在當年那一刻,孝公和商鞅退卻了,那麽秦國也就會淪為像六國一樣的命運,如此而已。

商鞅借由太子犯法這件事,替新法樹立了威嚴,此後沒有貴族敢犯法。但是,太子會忘了這怨恨嗎?太子的老師們會忘了這怨恨嗎?貴族們會忘了這怨恨嗎?前面二十幾年因為有孝公在,他們只好隱忍,現在秦孝公已經死了,還有誰護得住你商鞅?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

其實商鞅在孝公死後,他也知道大事不妙,立刻準備逃跑。可是他訂立的法律實在太嚴密了,各國又懼怕得罪秦國,最後連他自己也跑不掉。他只好返回封地發動部屬準備抵抗,結果他改革的秦國實在太強大了,一下就平定了他的叛亂。最後商鞅死得極為淒慘,被處了“車裂”之刑,也就是民間俗稱的“五馬分屍”。

請問各位,商鞅有本事能讓秦國從窮國、弱國變成天下第一強國,這是多麽有才智的人。為什麽這樣有才智的人,最後竟然會讓自己落得這樣死無全屍的下場?

其實當孝公在位時,貴族們就欲除商鞅而後快。《史記•商君列傳》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趙良見商君。……商君曰:“……子觀我治秦也,孰與五羖大夫賢?”

趙良是一位讀書人,有一次商鞅問他:“我的治國比起百裏奚,誰更賢能?”社會經驗豐富的朋友們,如果聽到上位者這麽說,大概都可以猜得出來,他的言下之意當然是自以為更賢能,希望從你的口中得到肯定。

可是趙良怎麽說呢?他舉了實際的例子,讓商鞅啞口無言。

趙良曰:“……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幹戈,功名藏於府庫,德行施於後世。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君之出也,後車十數,從車載甲,多力而駢脅者為驂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車而趨。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將欲延年益壽乎?……”

趙良說:“當年百裏奚擔任秦國宰相時,出門不用車馬,四周不用護衛,他的政績歷歷在目。當他死的時候,秦國不分男女,人人痛哭流涕,小孩悲傷得不願唱歌,舂谷的人難過得發不出號子聲,都是因為感念百裏奚的恩德。

“可是如今閣下出門,如果不攜帶眾多強壯的護衛,如果左右沒有武裝士兵保護你,你就不敢出門。《尚書》說:‘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你就像清晨的露水一樣危險,還想要長保平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