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你,要選擇什麽樣的道路?(第3/5頁)

可是等排除萬難,堅持變法三年之後,百姓對衛鞅的新法人人稱好。為什麽呢?因為百姓們得到實際的好處了。因為這套軍功爵制而獲利最大者,正是平民階層。世上沒有什麽東西,會比實際的利益更能打動老百姓。如果沒有實際的利益,統治者只會一天到晚談空道理,是半點用都沒有的。

衛鞅變法之後,真的讓秦國強大了嗎?從下面的史事,各位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結果。

七年,與魏惠王會杜平。

八年,與魏戰元裏,有功。

十年,衛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

秦孝公三年開始變法,七年就在杜這個地方和魏國訂立了和平協議。各位還記不記得,魏國是戰國初年的天下第一強國,當時秦國根本不是他的對手,連河西都被魏國占領而拿不回來。而如今秦國居然能和魏國談和,可見實力已讓敵國不得不正視。

八年,秦魏就撕毀了和平協議,兩國再次大戰。但這次卻是秦國占了上風,根據《史記•魏世家》的記載,秦國還奪取了魏國的城池。

十年,秦孝公任命衛鞅為全國最高軍政長官,主持對魏國的戰事。秦軍勢如破竹,最後包圍了魏國的首都安邑,安邑宣告投降。能夠讓魏國低頭承認戰敗,這是秦國的輝煌勝利。秦國前後花了不到十年時間,就打敗了它最強大的敵人。

十二年,作為鹹陽,築冀闕,秦徙都之。

十九年,天子致伯。

二十年,諸侯畢賀。

十二年,秦國營造了新都鹹陽,並建造了宏偉的宮廷門闕。鹹陽乃是關中平原的中心,從這一年遷都開始,此後一百多年都是秦國的首都,秦國借此牢固地占據了關中地區,成就了真正的帝王基業。

變法的功績還不止如此,“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諸侯畢賀”。各位還記不記得秦孝公在“求賢令”裏說過,他一心向往的就是穆公時“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的榮耀。而從變法到現在不到二十年,衛鞅就幫他達到了這個目標。

不到十年就能打敗你最強大的敵人,不到二十年就能達到你追求的目標。歷史告訴我們,自強是天底下最笨的方法,也是天底下最好的方法。如果你不求自強,只想玩弄小聰明、小技巧,真正的成功永遠不會降臨到你身上。往往你自以為抄了近道,其實卻只是走了一條更加漫長的道路。只要你真心想自強,成功永遠來得比你想象的更快,秦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二十一年,齊敗魏馬陵。

這一年,魏國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決定出兵救趙。魏國聞訊,發動全國軍隊與齊國決戰。結果齊軍大勝,魏軍慘敗,統帥太子申被擄,大將龐涓被殺。魏國本來是戰國初年第一強國,至此元氣大傷,國際局勢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局面,魏國再也不能對秦國構成威脅。

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

就在魏國慘敗後的第二年,秦國再次大舉進攻魏國。衛鞅率領秦軍打敗了魏軍,還抓住了魏軍大將公子卬。怎麽抓住的呢?衛鞅和公子卬是老相識,因此以約定兩國盟好為由,欺騙公子卬前來會面。等公子卬一來,衛鞅就立刻派兵士抓住他,然後進攻沒有主帥的魏軍,就此獲得大勝,這就是“強道”的做法。

為了獎勵衛鞅的大功,秦孝公“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讓他成為秦國的商君。變法二十年,衛鞅答應秦孝公的事辦到了,秦孝公答應衛鞅的事也辦到了。終孝公與商鞅一生,君不負臣,臣不負君,有恩有義,有始有終。

但如果有一天孝公不在了,商鞅又會如何呢?

二十四年,……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歲,誅衛鞅。

兩年之後,秦孝公薨逝,他的兒子惠文君繼位,立刻就把衛鞅給殺了。為什麽呢?為了平息自己和秦國本土貴族們的憤恨。

鞅之初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

衛鞅一開始施行新法,老百姓都有疑懼,不知道政府是不是玩真的。而貴族們根本不把新法當一回事,因為在貴族的心中,法律是用來規範平民老百姓的,不是用來規範他們的。這時發生了一件大事,竟然連太子也犯了法,試問衛鞅處罰還是不處罰?

面對這樣的情況,新法根本不能推行,請問如果你是衛鞅,你該怎麽辦?

太子是國君的親生兒子,你和秦孝公再親、再近,能親近得過他的親生兒子嗎?如果你處罰了太子,國君會怎麽想?而且貴族內部縱使可能不合,但面對膽敢挑釁貴族的外人時卻是一體的,如果你膽敢處罰太子,就等於開罪了所有的既得利益者,你有這樣的勇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