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海上強國的勝利與局限(第2/4頁)

海軍的運氣一直尚佳,這一次,他們又意外發現了另一條通往大陸的海道。1808年,葡萄牙作為長期以來英國忠實的盟友和貿易夥伴,拒絕接受法國的大陸封鎖體系。法軍要求派遣軍隊穿越西班牙境內,前往教訓葡萄牙,當時,西班牙國王被推翻,拿破侖胞弟僭政,西班牙人對此本就不滿,起義之火四起,畫家戈雅(Goya)就用畫筆記錄下了法軍占領的殘暴場景。英國也派遣亞瑟·威爾斯利(ArthurWellesley)率軍前往,零星的沖突發展成為半島戰爭(PeninsularWar),很快,海軍也加入了戰鬥。原本在裏斯本執行封鎖任務的74門火炮船“阿爾弗雷德”號(Alfred)被派出,負責運輸數百名海軍陸戰隊員去支持葡萄牙的小鎮菲蓋拉達福什(FigueiradaFoz)的地方起義。與此同時,一大隊運輸船在威爾斯利的率領下載著9000名士兵從科克郡(Cork)啟程。當他們到達科倫納(Corunna)時,當地的西班牙起義軍拒絕讓他們登陸,威爾斯利一隊人只好向南,在菲蓋拉的小港口登陸,並與一支4000人的軍隊會師。軍隊向南部的裏斯本行進,“阿爾弗雷德”號以及其他船只保持與地面部隊的聯絡,並為其提供補給。之後又有軍隊抵岸,從海灘登陸,足見擁有港口的優勢,即便它小如菲蓋拉。士兵中有人記錄了登陸的場景:

岸上有二三十名英國水手,近於赤身裸體,當時,他們中沖在最前面的沖鋒隊已經散開,猶如閃電擊向海面,幾次嘗試之後……最終成功地將長繩拋給了我們,我們得以抓住長繩。之後,伴隨一陣高聲歡呼,他們調頭全速穿過岸上的人,拖拽我們,直到船被牢牢卡住……他們每人背著一名士兵,將他放到幹燥的岸邊。33

在羅麗卡(Rolica)和維梅羅(Vimeiro)兩地打敗法軍後,威爾斯利的部隊占領了裏斯本,給留下來作戰的士兵作為基地。但是他新上任的上司與法國達成協議,讓英軍在非常有利的情況下撤離了裏斯本。

無獨有偶,鄧唐納德伯爵(EarlofDundonald),托馬斯·科克倫上校當時正在地中海襲擊敵軍商船,卻聽聞西班牙人倒戈的消息。科克倫上校曾因單船出擊,俘獲了4倍於自己船只的西班牙護航艦而聞名於世,同時,他還是一位激進的議會成員。現在,他打起法國來更是幹勁十足,妙計叠出:襲擊信號台、攻擊據點、焚毀發射器,無所不用其極。當英軍大半都放棄戰鬥的時候,科克倫依然守衛著羅薩斯灣(RosasBay)的特立尼達堡(FortTrinidad)。科克倫試圖從法國沿海小島和梅諾卡島(現在在相對友好的西班牙人手裏)兩地發動攻擊,以此來擊退位於西班牙的法國軍隊。兩地的船只和海軍陸戰隊能夠切斷法軍沿海的聯絡線,迫使他們去翻越艱險的比利牛斯山,而在那裏,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遊擊隊只需些許正規軍的幫助就能殲滅法軍。後來,科克倫確實受命率領遠征軍前往法國西海岸的巴斯克公路(BasqueRoads),去摧毀停靠在岸邊的船只,但是啟程後不久,他就與甘比爾勛爵發生口角,計劃也就因此不了了之。

與此同時,約翰·摩爾(JohnMoore)將軍也開始率軍從裏斯本向西班牙內陸地區行進,這一次前來阻撓的是拿破侖本人,雖然在戰場上雙方並未謀面。摩爾撤離到科倫納,準備在此全面撤軍,卻不幸被敵軍擊中,戰死沙場,戰後就被埋在鎮子的郊外。“喪鐘未鳴,訃告未公,只因我們匆匆將他葬於城外。”當部隊逃至港口,發現沒有運輸船在等候,運輸船此時已經前往維哥,士兵們驚慌失措。幾個士兵在慌亂中點燃了一個火藥庫,不料這火藥庫與一個更大的火藥庫相連,一時間火勢沖天。更可怕的是騎兵奉命宰殺他們的愛駒——“受傷的馬因為疼痛而發狂,四處亂竄,放眼望去,都是這些高貴的動物們被砍得血肉模糊的屍體。”34最後,運輸船終於來了。本來英國海軍將撤離隊伍的裝載安排得很好,卻被大霧擾亂了計劃,致使有些船近乎空載,有些船卻超載嚴重。很多被征用為運輸船的商船船長毫無戰事經驗,或只熟悉自己的航線,所以當法軍從港口的小山上向他們開火時,慌張逃竄,卻連回英格蘭南部的航線都找不到。雖然一陣手忙腳亂,好在撤離還算是成功的。

威爾斯利回到裏斯本,戰場驍勇,戰績輝煌,被授予威靈頓公爵頭銜。他一直仰賴海軍給自己的陸軍提供供給,同時切斷法軍的供給,以此來報特拉法爾加海戰之仇。1812年,公爵向內陸行軍,準將霍姆·波帕姆也奉命前往北海岸,並與當地遊擊隊合作,以策應公爵。波帕姆沿著曲折多山的海岸線行進,一路攻下了數個據點,牽制了不少法軍。波帕姆奪下桑坦德(Santander)港口的時候,威靈頓公爵在南邊70英裏處,久攻布爾戈斯(Burgos)不下。波帕姆向威靈頓派送援軍,也未能成功。軍隊最後還是被迫撤回了葡萄牙。波帕姆的行動確實有效,但也沒能占領諸如聖塞巴斯蒂安(SanSebastian)這樣重要的據點,沒能切斷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聯絡。次年,由於拿破侖進軍俄國戰敗,其龐大的帝國也因此搖搖欲墜,威靈頓公爵得以穿過西班牙,進入法國境內。大多數時候威靈頓對於海軍的合作苛責不少,但他最後的評價還算中肯:“倘若有人想要了解這場戰爭,我會告訴他,正是有了我們偉大的海軍的支持,我才得以維系陸軍,而敵人正是欠缺了這一點。”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