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罪罰(第2/5頁)

甚至,他連自己都無法改變。

曹操位極至尊,歸去時收獲的卻依然是寂寞,而留下的仍是一地雞毛。曹操的煩惱的的確確是世俗的煩惱。比如他對於幾個兒子的評價。曹操認為其第三子曹植,為人虛華少誠實,嗜酒放縱;次子曹彰,勇而無謀;四子曹熊,多病難保。只有長子曹丕,篤厚恭謹,可以繼承他的事業。但事實上,曹丕並不篤厚恭謹,在他繼位後發生的一系列宮廷爭鬥中,這個男人的多疑、冷酷、自大一覽無遺。曹操並沒有找到一個才華超過他或者與他差不多的接班人來發揚光大他的事業。曹操身後,中國並沒有很快地統一起來,而是繼續鉤心鬥角,爾虞我詐。人人皆為棋子,勝負遠未分明。 

曹操唯一的自知之明或者說聰明之處是在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七十二座疑冢,以“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這是他的一個自我保護措施,也是對這個世界的不信任。這個世界究竟什麽時候會好起來,曹操缺乏起碼的信任和期待。

他的生,與亂世在一起。

他的死,依然與亂世在一起。

曹操是這個亂世最顯眼的符號,貫穿始終。

沖動的懲罰

曹操死後事更多。

第一件事就是繼承人問題。

曹操死時,兒子們都不在身邊。文武百官一面組織著開追悼會,一面分頭通知曹操的世子曹丕、鄢陵侯曹彰、臨淄侯曹植、蕭懷侯曹熊前來奔喪。這其中,曹丕的表現最好。他聽說父親去世,肝腸寸斷,放聲痛哭,親率大小官員出城十裏,伏道迎接父親的靈柩入城。

但是,沒有人知道曹丕的傷心是真的還是假的。雖然他表現搶眼,可作為曹操生前指定的唯一接班人,曹丕此時做任何傷心的表示都是理所當然的。

現在最重要的是曹操其他兒子做何表示。他們對曹丕的態度將直接決定曹魏今後的政治走向。

曹操的其他兒子沒有來。

起碼在曹丕哭得眼淚一把鼻涕一把的時候,曹彰、曹植、曹熊沒有現身現場。這是意味深長的缺席,也是令人不安的缺席。或許他們已經預感到父親不會看好他們,所以索性不來。

但再怎麽著,這是父親的葬禮啊。這樣的缺席毫無疑問泄露出他們心中的不滿和反抗。

百官們沉默了。為歷史的曖昧走向而沉默。

只有一個人發出了聲音。

兵部尚書陳矯。

他說:“王薨於外,愛子私立,彼此生變,則社稷危矣。”意思是必須盡快讓曹丕繼魏王位,否則兄弟為了王位自相殘殺,後果不堪設想。

百官們卻不同意。

不錯,曹操雖然在去世前明確了曹丕的繼承人身份,但一來曹操的其他兒子尚不知曉,二來沒有得到天子詔命,現在匆匆忙忙繼位,沒有合法而必需的手續。

陳矯的劍拔出來了,然後他割下自己的袍袖,意思是大家都別婆婆媽媽。今天必須擁立曹丕為魏王,否則,同志們的下場就跟這袍袖一樣,很慘。

百官們再次沉默了。這是驚懼的沉默,也是不滿的沉默。曹操的葬禮上出現了緊張和僵持的氣氛。

直到華歆策馬從許昌趕來,打破這種氣氛。

他徐徐展開一份詔書。是天子封曹丕為魏王、丞相、冀州牧的詔令。

這樣的時代,勝者為王。既然魏王位只能在曹操的兒子們中間產生,那就幹脆給曹丕好了。這不僅是漢獻帝的意見,也是華歆威脅他的結果。

華歆是這樣一個人——相信未來不如創造未來。

不錯,有很多人相信未來。這是生命達觀的表現,卻也是自我麻醉的表現。因為未來有好運有厄運,一味地相信未來,等到未來厄運臨頭,到時候崩潰的只能是自己。

所以,不如創造未來。

華歆就創造了未來。替曹丕,也是替自己。

他在漢獻帝面前威脅利誘,促使這個對未來已經心灰意冷的皇帝在第一時間寫下詔書,同意任命曹丕為魏王。

事實上漢獻帝能做的工作也就剩這點了。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寫著言不由衷的文字。就像很多人的日常工作一樣,為了生活,只能如此。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漢獻帝的言不由衷也創造了未來。

他在法令層面上承認曹丕繼位的合法性,從而為歷史的未來走向確定路徑。

起碼百官們被說服了。

百官們沒有被一把劍說服,卻被一張紙說服,這說明權力是大於暴力的。當然這個也不絕對。關鍵是看那把劍能不能捅破那張紙。如果暴力十分強大,那權力說到底也就是一張紙而已。

這是權力與暴力的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