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世間最悲涼的事(第2/5頁)

孫權:深奧。

陸遜:現在需要中場換人。

孫權:換誰?

陸遜:我。

孫權:為什麽?

陸遜:因為,別無選擇。

陸遜臨危受命,代替呂蒙駐守陸口。

但呂蒙卻不明白,為什麽換一個人,事情就可能有起色。

陸遜給他的理由是無名。

不錯,在這個江湖,陸遜比大將呂蒙無名得多,但陸遜以為,籍籍無名有時比赫赫有名更能成事。

因為可以麻痹對手。

特別是關羽這樣的對手。

關羽的身上是有漏洞的,那就是驕傲。驕傲者眼睛向上,不與無名者為敵。所以他和陸遜之間,存在一個視角差。

視角差就是壓力差,它注定會崩塌某種平衡狀態。

呂蒙終於明白了陸遜的想法。

當然,這是一個天才的想法。

不過呂蒙不敢肯定陸遜是不是個天才。

無名的天才。雖然從邏輯上說,天才的想法只有天才才想得出來,但世上事有很多是不按邏輯來的。庸才甚至庸人偶爾冒出個天才的想法,也是不乏其例的。

好在最後,陸遜還是站在了陸口,站在呂蒙曾經站過的地方。

因為別無他人了。

陸遜在這個變局中,既是提議者,又是實踐者。成敗系於一身。

別迷戀哥,哥只是傳說

關羽很顯然輕視了陸遜。

因為他沒聽說過這個人。

雖然陸遜一上任,就上趕著向關羽送禮,並寫信致敬,乞求兩家和好。言詞謙卑,充滿了不自信。

可在關羽看來,這都是小人物的舉動。

小人物和大人物的區別是,前者察言觀色,後者目空一切。關羽以為,他是後者,而陸遜是前者。

便仰天大笑,令左右收了陸遜的禮物,不再有江東之憂。關羽甚至調撥相當數量的荊州兵,準備攻取樊城。

呂蒙也開始有所作為了。

在陸遜麻痹了關羽之後。

他想作為牛刀復出。

但孫權卻想搞一搞平衡。他同時委任了呂蒙和孫皎為總攻部隊的指揮官,準備襲取荊州。

呂蒙啞然,為孫權的調兵遣將。

見過搞平衡的,沒見過如此搞平衡的。這個孫皎是孫權叔父孫靜的兒子,即孫權的堂弟。這樣的特殊關系令呂蒙感覺很難有所作為。

做人難,做指揮官更難,做無法指揮他人的指揮官難上加難。

呂蒙跟孫權擺事實、講道理,說主公如果認為我呂蒙可用那就獨用我呂蒙;如果認為孫皎可用那就獨用孫皎。切不可兩個一起用,過去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凡事雖然決策於周瑜,可程普以老臣之身而居周瑜之下,兩人就不能和睦相處。現在我呂蒙的才幹不及周瑜,而孫皎與您的親近之意勝於程普,這個,大家在一起做事恐怕不能和衷共濟吧?

孫權感慨,真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有人才的地方就有針尖對麥芒。一個人才獨當一面是人才,兩個人才針鋒相對就不是人才了。

這是人才的加減法。

他決定,用減法,不用加法。拜呂蒙為大都督,總制江東諸路軍馬,而只讓孫皎在後面接應糧草,很有任人唯賢的意思。呂蒙感恩戴德,立馬點兵三萬,選快船八十余只,令會水的兵勇扮作商人,以避風的名義混入江邊烽火台,讓烽火台從此不再起烽煙。

當然,荊州也就水到渠成地拿下了。

麥城。

關羽的麥城。

首鼠兩端的麥城。

進退失據的麥城。

在荊州被東吳拿下之後,關羽和他的人馬攻打樊城失利,被困於麥城,無人救援。

蜀中援兵雖然可以趕到,但很顯然,遠水救不了近火。

唯一的希望是上庸援兵。

上庸離麥城很近,但這是地理距離,不是心理距離。

不錯,人世間有兩種距離——地理距離和心理距離。有的時候它們是相當的,有的時候卻正相反——地理距離越遠,心理距離越近。

或者說,地理距離越近,心理距離越遠。

這一次的情況正是如此。

上庸守將劉封、孟達和關羽有隔閡。

雖然關羽派人去他們這裏搬救兵,孟達卻以為,救不救都一樣。

因為大勢已去。

荊州九郡,已經被東吳占了,而曹操又親率四五十萬大軍,在摩陂虎視眈眈。麥城彈丸之地,救下來又怎麽樣呢?最要命的問題是寡不敵眾。

區區上庸兵馬,還不夠吳魏兩家塞牙縫的。

但劉封以為,救不救是態度問題,能不能救是能力問題。關羽是他叔父,怎麽可以坐視不管?

孟達嘆息——劉封要救的不是叔父,是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