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計謀跟道德無關(第4/5頁)

因為很多人相信曹操果然會夢中殺人。

這樣一來曹操的生命安全問題就有所保障了。

不過楊修卻對曹操的所作所為嗤之以鼻。在近侍臨葬時,他感慨萬千地對眾人說:“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

一語驚醒夢中人。

也讓曹操驚怒了——這個楊修,不耍小聰明會死啊!非要揭穿我的良苦用心。

當然,曹操真正有殺楊修之心,還因為後者與曹植走得太近。

曹操的兒子曹丕、曹植各有才幹。

但是,曹操不知道他們倆的才幹誰多一點。便出題測試,令二人各出鄴城門,能出者為勝。

曹丕沒能走出去。

原因是門吏將他攔住了,曹丕不得已,只得退回。

曹植走出去了。

因為他把阻攔的門吏殺了。所謂有王命在身,誰擋殺誰。

曹植的才幹或者說氣概很快就出來了。只是他的背後,還站著一個人。

楊修。

楊修讓曹植這麽做的。

楊修不僅讓曹植這麽做,還為他備下很多標準答案——回答曹操詢問軍國之事時用的標準答案。

這樣的機心與設局讓曹操勃然大怒。他怒氣沖沖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匹夫安敢欺我耶!”

這句話當然是針對楊修說的。事實上楊修的生命在此時已進入了倒計時。因為曹操在等待一個機會。讓楊修死得心服口服的機會。

機會很快就來了。

不錯,雞肋。

是雞肋。

致命的雞肋。

當曹操在斜谷界口騎馬難下之際,夏侯惇入帳向他請示夜間口號。曹操隨口說出“雞肋”二字。

這是個非常奇特的行軍暗號,幾乎沒人能懂。但是行軍主簿楊修卻明白了“雞肋”二字的個中真義。事實上即便到了這時,楊修還是有退路好走的。

只要他不有所作為。

要命的是楊修有所作為了。他竟然叫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同時楊修告訴夏侯惇說:“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

正是這一番話,讓曹操找到了殺死楊修的絕佳理由——擾亂軍心。

不錯,曹操心裏可能是有歸意。但這樣的歸意是他人能夠隨便揣度的嗎?特別是這個楊修,恃才放曠,數次犯了曹操之忌,至此當然新賬老賬一起算。

所以——楊修一命嗚呼了。

曹操將這個自作聰明的人兒送上了西天,三國時期的一段小插曲至此畫上句號。當然對曹操來說,重要的不是楊修,而是時局。

雞肋般的時局。

曹操原本想撤的,可楊修在中間這麽一攪和,曹操便硬著頭皮再戰,以示絕不跟著楊修的預言走。

只是很遺憾,曹操硬挺著上陣,卻出師不利,被魏延射中了人中穴,還打落了門牙兩顆。被毀容的曹操這時才明白,人世間最愚蠢的事情就是和自己置氣。

以為萬丈雄心可以改變時局。

以為意氣用事可以力挽狂瀾。

可到頭來一切都敵不過天意。

只得班師回京。

在馬超伏兵的追趕之下,曹操再也顧不得任何顏面,急慌慌地逃回許都——一場難與人言的戰爭就這麽不尷不尬地結束了。和上次的合淝之戰一樣,曹操的征西之戰也是味如嚼蠟,甚至損失慘重。

因為漢中丟了。劉備一下子擁有兩川,很有出人頭地的氣勢和實力。

劉備,你媽媽叫你回家吃飯

至此,一個問題開始擺在劉備面前——要不要稱王。

甚至稱帝。

沒有人知道劉備心裏的真實想法。他看上去還是八風不動,以天下為己任。

諸葛亮卻勸他稱帝。

不錯,天下江山是要取的,但兩川的江山也是江山啊,需要有一個名正言順的名分來守護。都說出名要趁早,諸葛亮以為,當皇帝也要趁早。

劉備卻扭扭捏捏。

因為他的腦海裏“噌噌噌”冒出君臣父子、大漢江山等字眼。他可是皇叔啊,這眼睛一閉,老母雞變鴨,皇叔變皇帝的事他可幹不出來。

諸葛亮卻在心裏冷笑,覺得劉備到底還是迂腐了些——人世間的事,怎麽可能黑白分明、忠奸兩判呢?不錯,你劉備可以很清高地恪守為臣之道,可你想過跟著你的那些同志們沒有?他們是願意跟一個臣子混還是跟一個皇帝混?

劉備恍然大悟。

恍然大悟後卻是痛苦不堪。

為了同志們的利益考慮,他勢必要自汙清名;可為了保住自己的名聲,又讓同志們的利益受損,這是劉備不忍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