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一個謀士的功力(第2/5頁)

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李榷不知道自己的明天會怎樣,因為他的敵人實在是太多了。

楊奉跑了以後,郭汜又帶兵來攻。雖然從整體上說,郭汜不可能將他消滅,但反過來這種情形也成立,他也不能消滅郭汜。

他們勢均力敵。

他們兩敗俱傷。

他們都是沒有明天的人。

張濟是有明天的人。

張濟,這個陜西將軍在亂世中的生存術只有四個字:審時度勢。

他不主動出擊。

也不被動出擊。

他只在最需要的時候出擊。

什麽是最需要的時候?張濟以為就是李榷、郭汜兩敗俱傷的時候。這樣的時候需要一種力量、需要一只手來扭轉乾坤。

張濟就是那一種力量,就是那一只手。

他出擊了,並一直護送獻帝回洛陽。

這是建安元年的春天。中國往哪裏去?沒人知道。

獻帝也不知道。

獻帝只知道,他快餓死了。

整個洛陽,差不多成了一座死城。戰亂死了不少人。這一年的大旱又死了不少人。史書上說,當時洛陽的居民,只有幾百戶人家。就這幾百戶人家,也不能做到自己養活自己。每天,他們的重要工作就是跑到一棵棵樹前,然後扒光它們身子,露出雪白的肚皮——只有樹們的肚皮雪白了,這些饑民的肚皮才有保障。

又或者,他們跑到一片片草地上斬草除根。總之,一切為了肚皮。

百官們也一切為了肚皮。他們爭先恐後地與民爭食,其中有不少官員竟犧牲在爭食的現場,令獻帝不勝感慨。

當然了,獻帝也對自己不勝感慨:洛陽還是那個洛陽,宮殿卻不再是過去的宮殿,真正的徒有其表了。每當他看著面呈菜色的百官搖搖晃晃地站在破敗不堪差不多是荊棘之地的所謂宮殿裏朝賀時,他就忍不住感慨萬千:這個王朝快完了吧?歷朝歷代,哪有如此上朝的?!

一想到自己有可能要做亡國之君,獻帝的眼淚就嘩嘩的,蒼天啊,大地啊,姑奶奶啊,我到底還有沒有明天,大漢到底還有沒有明天?

太尉楊彪堅信,大漢是有明天的。

因為一個人的存在,曹操。

不錯,李榷、郭汜是賊心不死,一直試圖做這個王朝的掘墓人,但他們注定掘不成。

因為曹操會是他們的天敵。此時的曹操正在山東兵強馬壯,等待著為國效力呢!皇上何不給他這個機會?

獻帝眼前一亮,喜上眉梢。

但是很快,他又眼前一黑,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個曹操,一旦進京會不會成為第二個董卓呢?

他拿不定主意。

有些險不得不冒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預測未來。

所謂的未來會如何如何,基本上是要經歷以後才能知曉。

所以,關於“曹操會不會成為第二個董卓”的問題,任何的猜想都是空想。

但世事如火,主意還是要拿的。所以人生很多時候,所謂“拿定主意”需要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氣。

有些險你不得不冒,即便你貴如帝王。

獻帝閉上眼睛,下達了讓曹操帶兵進京的命令。

人終於來了。

但來的不是曹操。

而是李榷、郭汜他們。

李榷、郭汜相信,人生不到最後一刻,是不能論輸贏的。

不錯,在此前與張濟的戰鬥中,他們失敗了。但那句話是怎麽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只要下一次勝利就行了。

獻帝只得再次出逃。

世事的確如火,人人都在火中央。此時的獻帝感覺自己就是第二個呂布,“在路上”成了永恒的主題。

呂布的人生是要走過一個又一個人,一座又一座城池,獻帝也一樣。目的地永遠不固定,永遠是“下一個”。“下一個”源源不絕。“下一個”構成他全部的人生。

要命的是,獻帝的下一個目的地不知道在哪裏。反正洛陽是待不下去了,先上路再說。

淒淒慘慘戚戚中,大漢朝的苦命皇帝獻帝又開始奔波了。

這次奔波以悲劇開頭,卻以喜劇結局。

曹操來了。

望眼欲穿地來了。他站在了獻帝前面,準備和李榷、郭汜他們進行格鬥。

這是在洛陽的城郊,兩支武裝力量的格鬥一觸即發。

賈詡卻建議李榷、郭汜停止格鬥,準備投降。

賈詡一本正經地說:雞蛋和雞蛋之間可以格鬥,石頭和石頭之間可以格鬥。但是雞蛋和石頭之間不可以格鬥。現如今,我們是雞蛋,曹操是石頭。所以……雞蛋還是投降吧。

李榷、郭汜的臉陰沉下來了。

因為他們不知道,賈詡為什麽要出這樣一個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