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城戰

誰在睥睨天下?

陳宮在與曹操分道揚鑣後曾經發誓,一輩子不再見這個“寧負天下人”的人。但這一次,他不得不見他。

為陶謙。

也為徐州百姓。

因為他跟陶謙是朋友。

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與另一個人是不是朋友很多時候不看他們走得有多近,而看他們的心走得有多近。

陳宮和陶謙就是心心相印之人。

所以他們成了朋友。有共同的信仰、愛好、情趣以及做人的準則。

現如今,朋友有難,陳宮要出手相救。他要面見曹操。

曹操卻不願見他。

曹操見一個人或不見一個人,有時候要看有沒有共同的信仰、愛好、情趣以及做人的準則,有時候卻只看政治需要。而這兩點,曹操以為,陳宮都達不到。

他們不是朋友,天下人都知道;至於政治需要,那更是無稽之談。曹操現在在政治上不需要任何人,他只要抵達。

抵達徐州,讓那裏會呼吸的一切生靈停止呼吸。

卻還是見了。

不為別的,只為陳宮當年的救命之恩。

不錯,是救命之恩。這是一個大漢朝前中牟縣令對一個前政治在逃犯的救命之恩。曹操雖然聲稱要“寧負天下人”,卻不願欠陳宮一個人情。

因為他討厭他。

這是一種難以言說的心理體驗,討厭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別讓這個人有恩於自己。曹操此時的心態,正是如此。

所以他把接見陶謙視作“還恩”。還給你一切,以後別再找我唧唧歪歪了。

但陳宮卻表錯情了。或者說他是抱著說服曹操的心態去見此公的。他對著曹操侃侃而談,希望他要以天下蒼生為念,特別是以徐州蒼生為念,不要亂開殺戒。當然了,腦子也要拎清一點,要深刻地認識到陶謙是一個好人。如果不分青紅皂白,把好人都殺了,還有什麽面目苟活於人世間呢?

陳宮說到這裏不由得閉上了嘴。

因為他看到曹操閉上了眼睛。

曹操閉上眼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曹操眼睛閉上後還能露出殺氣。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這樣的時刻陳宮也終於明白,曹操確實不是一般人。一個敢負天下人的人是不可能聽天下任何一個人給他講大道理的。

他只聽從內心的召喚。這個召喚就是曹操現在要殺人。

殺陳宮。

因為陳宮說得太過了。陳宮的語氣顯然不是說客對政治家該有的語氣,而是老子對兒子的語氣。不錯,你陳宮是有恩於我曹操,但這就可以成為隨便教訓我曹某人的理由嗎?

不——可——能!

但,曹操終於沒殺陳宮。他放走了他。

這一點似乎匪夷所思,不符合曹操的風格。不過往細裏想,其實也符合。因為曹操討厭他。極度討厭他。

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極度討厭另一個人時,他的本能反應不是殺了此人,而是讓他滾得遠遠的,越遠越好。

怕臟了自己的手。

曹操現在就怕殺陳宮臟了自己的手。他不想再見到這個人。這個與他志不同道不合的人。

陳宮只得滾得遠遠的了,他跑去投靠陳留太守張邈去了。陳宮走得如此匆忙以至於沒有和陶謙打一聲招呼。事實上這樣的時刻作為一個被曹操趕出來的人,他也沒臉去見朋友最後一面——陳宮打心眼裏認定,這是陶謙人生的最後時刻了。

因為曹操已經不可理喻。

曹操的不可理喻,陶謙實實在在地領教了。曹軍兵臨城下,志在屠城。

徐州城一片淒風苦雨。

陶謙決定站出來,以身飼虎。他讓手下把他綁了,送到曹操面前去,任他千刀萬剮,只求曹操不要屠城。

有一個人卻攔住了他。這個人認為,陶謙即便以身飼虎,曹操也決不會善罷甘休的。殺父之仇,豈是殺陶謙一人可以解恨的。所以,陶謙的選擇,可謂不智,此其一;其二,徐州城看上去危如累卵,其實不然。有一個法子,可以救民於水火,解府君於危難之中。不過這個法子,一般人不知道,只有他知道。

陶謙坐了下來,半信半疑地看著眼前這個自信滿滿的人。

而這個自信滿滿的人則擡眼看天,一副睥睨天下的神情。

他不是一般人

這個人叫糜竺。

雖然很多年後,這個世界上會有很多叫糜竺的人,但在東漢末年的徐州,糜竺只有一個。

因為,只有他站出來獻計了。

並且,也只有他的計謀被陶謙采納了。

陶謙之所以采納糜竺計謀的原因只有一個,他也變得自信滿滿了。

聽了糜竺的計謀後。